11月13日,当人民日报刊文直指"表演式忙碌"乱象,一场关于形式主义与实干精神的深度讨论在舆论场掀起巨浪。这场讨论背后,是党中央三令五申整治形式主义的决心,更是人民群众对真抓实干干部的迫切期待。
一、朋友圈里的"加班狂人"与办公室里的"甩手掌柜"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某些干部的微信朋友圈堪称"正能量生产基地":凌晨三点的办公室灯光、堆满案头的文件、布满血丝的双眼……这些精心设计的"奋斗人设",与现实中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的表现形成荒诞对比。某地调研发现,个别干部把"造景式调研"玩出花样:提前清场群众、预设问答台词、安排专人拍照,调研全程宛如精心编排的舞台剧。这种"镜头前握手,车门后甩手"的做派,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让真正干事者寒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虚浮作风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当"材料出政绩"成为潜规则,当"展板厚度"决定晋升速度,实干者反而成为"异类"。某基层单位曾出现荒诞一幕:为迎接检查,全体干部通宵赶制200块展板,而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问题却因"资金不足"拖延三年。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暴露出某些地方政治生态的严重扭曲。
二、形式主义新变种:从"文山会海"到"数字表演"
![]()
随着整治力度加大,传统形式主义穿上"数字马甲"卷土重来。某地开发的政务APP要求干部每日打卡、定位签到、上传工作照,导致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应付"数字留痕"。更有甚者,开发"自动生成调研报告"软件,将基层真实情况淹没在数据泡沫中。这种"技术化形式主义",比传统文山会海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
某省级部门曾推出"智慧党建平台",要求党员每日学习积分达标。为完成考核,基层党员不得不凌晨刷课、互相代学,甚至出现"学习积分买卖"黑色产业链。当技术手段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载体,不仅背离了数字化转型初衷,更让基层干部陷入"系统绑架"的困境。
三、破除"表演生态"需重构考核评价体系
![]()
形式主义顽疾难除,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和考核机制。某地干部坦言:"现在考核看重'可视成果',种树比种粮容易出政绩,搞活动比搞服务容易受表扬。"这种导向下,难免出现"种树不浇水、活动不落地"的荒诞剧。某县曾投入巨资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却因忽视实际种植需求,最终沦为"政绩盆景"。
建立科学考核体系迫在眉睫。浙江某地推行的"群众评议制"值得借鉴:将考核权重向服务对象倾斜,让群众满意度成为重要指标。该地行政审批中心将"好评率"与干部晋升挂钩后,办事效率提升40%,群众投诉量下降65%。这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
四、实干精神需要制度护航更需文化滋养
![]()
破除形式主义,既要靠制度刚性约束,也要靠文化潜移默化。湖南某镇推行的"实干档案"制度颇具创意:为每位干部建立实绩清单,记录真实贡献而非材料厚度。这种"让实干者闪光"的导向,使该镇连续三年在全县考核中名列前茅。更可贵的是,这种文化正在形成良性循环——新入职干部主动请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形成"比实干不比表态"的新风尚。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重大变革都需要文化支撑。延安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今天整治形式主义,同样需要这样的文化自觉。当实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当务实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表演式忙碌"自然失去生存土壤。
结语:实干是最动人的乐章
![]()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式现代化征程需要千万实干家接力奋斗。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到港珠澳大桥的飞架南北,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航天领域的突破创新,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实干者的足迹。当某些人沉迷于"表演"时,真正的实干者正在用汗水浇灌希望。历史终将证明:形式主义的浮华终将褪色,实干精神的丰碑永远屹立。让实干者得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这才是对奋斗者最好的致敬,对时代最好的回答。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纯属个人观点,无不良引导,热点来源于社交网站如有雷同纯属意外请联系小编删除。#热点观察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