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大便里是有生命的。
我们的大肠内壁上存在着一层厚厚的、活着的微生物膜,这些微生物与我们共生,在肠壁上自然形成了一层黏膜层。在我们进食后,口腔、胃、小肠会完成营养的消化吸收,等到大肠的时候,肠壁上的微生物就会主动混合到食物残渣中,与从小肠来的少部分微生物一起,共同发酵膳食纤维,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代价是微生物的死亡和大量繁殖。所以粪便就是食物残渣、脱落的肠道细胞、活着的微生物,搅拌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
如果从“出生”的“生”字来看,粪便中存活的微生物似乎与“死亡”并无直接关联。更何况,这些微生物并非一出体外就立即死亡。
这一点,从“粪便移植”上得以窥见。“粪便移植”是把粪便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从健康个体转移到不健康个体的过程。在确保了供体的生理、心理、个人史、稳定性、持续性和限食耐受性6个维度 符合标准后,操作人员会将供体提供的粪便与生理盐水混合过滤,制成浆液。这时候微生物还是活着的,随后,在结肠镜检查中,把粪液均匀喷射到患者的结肠内,用于治疗某些结肠细菌感染类疾病。 这无异于一场宏大的“微生物移民”,让一个生态系统在另一个身体里“重生”。
![]()
![]()
不过出生通常指的是指一个生命个体从母体中脱离,开始独立生存的过程。肠道内的微生物并不是从母体脱离,而是从大部队中脱离出来的;且虫卵、寄生虫、细菌这些,并不是我们直接孕育出来的生命,所以还是“排除”更为恰当。若要强行将此过程定义为“出生”,我们便要陷入某些有趣的哲学迷思:
粪便出来后,除去正常的肠道菌群,还可能有某些顽固的虫卵、细菌孢子(如艰难梭菌),这些物质出来后,外界环境恰恰是它们等待已久的“新大陆”。它们借此寻找新的宿主,开启新的生命周期。于此,粪便的排出,却是生存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传播与播种。
即便不考虑微生物、虫卵的存活,粪便作为有机物质的集合,其使命也远未终结。它进入自然环境后,作为肥料被分解者(如细菌、真菌)消化,进而滋养植物,转化为新的生命形式。从宏观的生命循环来看,这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物质与能量流转。粪便的“消逝”,恰恰是无数其他生命“出生”的前提。它的形态消失了,但其承载的生命信息与物质,实现了不朽的转化。
所以,大便从屁股里出来,既非单纯的出生,也非绝对的死亡。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交接仪式,一次存在状态的剧烈切换。在这里,死亡与新生同时发生,终结与开端彼此交织。它迫使我们将“生命”的定义,从一个单一的个体,扩展到一个流动的、相互连接的生态系统。
这并非大便的终点,而是一段更为壮阔的、关于生命本身循环不息的史诗序章。
好了,这一期是对突如其来的疑问的强行思考,后半段可能有些生硬,且充满了大量的个人色彩。如果你有相同或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对此进行补充或辩论。
感谢您的宝贵时间,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