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才手表暴露的'圈层'问题,正是完善儿童设备监管的重要契机”
家长们还在为孩子远离手机而稍感欣慰,殊不知,一种新的沉迷正悄悄“戴”在孩子手腕上。
小天才手表,这个本用来守护安全的工具,如今却在部分中小学生中间,演变成丈量彼此“身价”的社交舞台。据报道,其内置的“一碰加好友”和“主页点赞数”等功能,催生了代养账号、刷赞服务、账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有网友感叹:“原来小天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社交圈子。“
从安全工具到“社交硬通货”,儿童手表这种功能的转向,已引发多重隐忧:
其一,助长攀比虚荣。在“小天才圈”中,点赞数成为地位的象征——超过60万赞的账号被尊为“大佬”。有孩子为“冲级”,暑假期间每天花4到6小时“养号”。本该属于学习、运动与现实交往的时间,被虚耗于对数字荣誉的追逐,这不仅无益于真实成长,更可能扭曲价值认知。这种以赞数论英雄的风气,必须及时纠偏。
其二,催生隐蔽欺凌。为绕过屏蔽算法,孩子们发明出一套“暗语社交体系”。例如,“点主”代表点赞,“4ma”则是脏话谐音。这类表达不易被家长察觉,使得言语攻击更加隐蔽,加剧了监护盲区与潜在风险。
其三,放大欺诈风险。 对高赞账号的渴求,直接催生了账号买卖市场。交易平台上,一个30多万赞的账号标价近300元。未成年人辨识能力有限,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极易遭遇欺诈,造成经济与心理的双重伤害。
其四,背离交友本质。 尽管未使用手机,但儿童手表同样构建出令人沉迷的虚拟社交场。友谊被简化为点赞数与好友量,真诚互动被数值比较所取代。这不仅难以培养真实的社交能力,反而可能削弱孩子在现实中交往的意愿与能力。
从法律角度看,小天才手表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应有效防范沉迷、规避不良导向。而该手表的点赞与等级体系,客观上诱导孩子投入过量时间并助长攀比,却未设置有效的防沉迷机制,也未在社交功能中嵌入必要的家长监管权限,这已超出单纯的功能设计范畴,更关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质疑,小天才今夏进行了一次软件更新,将主页点赞改为需完成3000步运动才能获取的“BIU(运动赞)”。此举虽提高了刷赞门槛,却未从根本上改变以赞数为核心的崇拜机制,也未打破这个封闭“圈子”的运行逻辑。
小天才手表暴露的“圈层”问题,正是完善儿童设备监管的重要契机。有关部门应借此契机:一是在产品端明确功能边界,坚守“安全”底线,遏制“社交攀比”倾向;二是在市场端严厉打击代刷、账号买卖等灰色交易,双管齐下,方能还孩子们一个清朗、健康的设备使用环境。
科技产品应助力成长,而非成为童年异化的推手。在儿童手表的开发与运营中,企业的伦理底线,远比商业利润更为重要。期待儿童手表回归安全守护的初心,让孩子们在现实的阳光与陪伴中学习交往,收获真情。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