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以下简称“强度所”)迎来建所60周年。
60年砥砺奋进,强度所已经基本建成了国际领先的飞行器强度研究与鉴定中心,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1965年,强度所在三线建设的时代浪潮中诞生,建立之初即被赋予了“强度理论探索者、强度技术创造者、强度工具提供者、强度设计鉴定者”的光荣使命,成为应对国际封锁、依靠自力更生开展航空科学技术研究的关键布局。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和科技青年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北的山坳深处。
他们凿石夯土、拓野开荒,边抓建设边做科研,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设施一流的全尺寸飞机静力实验厂房,并于一年后在此圆满完成了轰6飞机的全机破坏实验。
短短数年,强度所相继突破了全机地面共振实验、结构稳定性计算方法等强度技术,编制了一批飞机强度规范和手册指南,向祖国交出了第一份饱含赤诚的答卷,开启了中国航空强度事业的崭新篇章。
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60年来,“强度人”勇攀科技高峰,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从手摇计算机到数字孪生技术,从单一载荷研究与验证到多物理场复杂载荷综合评估,创造了抗疲劳断裂设计与可靠性、结构振动与动力环境预计、耐久性分析、超高温评估等领先的强度技术。
60载筚路蓝缕,强度所坚持自力更生,构筑了国产自主结构分析软件SABRE生态体系;持续深化“大强度、新强度、数智强度”发展思路,系统构建了全面满足飞行器强度与结构完整性要求的多层级专业体系,成为领域内专业技术全覆盖的研究机构。
从上世纪60年代耀县(今陕西省耀州区)的大型静力实验厂房,到2021年西安市阎良区的超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强度所始终以国家战略为使命,以研制需求为牵引,以科学技术为主线,从研保条件建设到重大基础设施,从聚焦关键突破到体系效能攻关,建成了一大批以超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全机落震实验室为代表的领先的实验设施群。
60年攻坚克难,强度所构建了三大类、四个层级、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领先实验能力,成为领域内实验能力全覆盖的研究机构。
60年来,强度所紧跟祖国召唤,通过战略转移优化功能定位,一路走过五地六点,形成了“一总部、三分所、四中心”的运行格局,持续完善以九大全机实验能力为代表的全谱系军民用飞机积木式验证体系,充分发挥航空强度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以数百计全机实验、数千项大部件实验、数万次部件实验、数百万件元件实验,千锤百炼托起祖国战鹰翱翔蓝天,成为领域内型号研制全覆盖的研究机构。
近10年来,在以飞行器强度领域专家王彬文为代表的“强度人”共同努力下,强度所深入推进领先创新发展战略,开创了以“一条主线,两个回路,三点联动”为核心的一体两翼强度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了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省部级平台为核心、行业级平台为支撑、企业级平台为基底的“一三五七”强度创新平台矩阵,攻克了轻质结构冲击、严酷工况生存、气候环境适应等世界性科学技术难题,突破了全机落震、全机力热、全机气候等一批重大实验能力瓶颈,打造了以模型驱动、虚实融合、数智赋能为主线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践新范式。
如今,强度所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飞行器强度研究与鉴定中心的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强度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