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克里姆林宫大礼堂的灯光刚亮起,叶利钦在台阶口回头对身边助手咕哝一句:“往前走,别停。”这天他与西方贷款代表短暂会面后,旋即宣布又一轮私有化计划。当时的俄罗斯经济正处险滩,而叶利钦的每一步都像在薄冰上起舞。这一年或许比1991年、1999年更能看出他的复杂:既是主导者,也是被推着走的人。
![]()
追溯履历,1961年叶利钦加入苏共,先在乌拉尔地区搞建筑工程,1970年代凭借敢说敢冲的作风进入莫斯科视野。1985年被调任莫斯科市委书记,他公开批评繁琐的特权体系,引来保守派不满,却意外获得城市平民的喝彩。“老头子说话冲,可顶事。”街头老太太的话反映了当时的民意。敢闯、敢怼,让他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浪潮中站到了浪尖。
局势的拐点在1991年8月。保守派发动“八一九事件”,坦克涌向莫斯科白宫,叶利钦爬上装甲车高喊“人民不会屈服”,画面被全球媒体反复播放。三天后“政变”失败,苏联的权力天平瞬间倾斜。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递交辞呈,红旗在克里姆林宫悄然落下。此时距离70%民众希望保留联盟,仅过去不到两年,裂变之速,外界目不暇接。
叶利钦责不责任?得看角度。苏联末期矛盾叠加:油价暴跌导致外汇锐减,阿富汗战争拖出深坑,民族独立诉求此起彼伏,体制冗余又令消费品短缺。用后来学者的话说,“如果没有叶利钦,或许还有下一个叶利钦”。他把加速器踩到了底,对西方模式近乎盲信,1992—1994年连续三轮“休克疗法”,国营资产被财阀低价囊括,卢布汇率断崖式下挫。数据显示,1991年俄罗斯GDP约5100亿美元,1998年缩水到两百多亿美元,普通人手里的钱像被风吹散。
![]()
经济下滑与车臣动荡交织,叶利钦在本国民众心里注定难逃“罪人”评判。然而,视线向东,评价截然不同。中苏长期对峙时期,苏军曾在黑龙江、外蒙古集结百万兵力,新中国为此构筑防御工事、调集军费。1991年联盟解体,庞大军事压力瞬间瓦解,北疆安保负担大为减轻,中国得以把更多资源放进经济建设和沿海开放区,这是一份看得见的“红利”。
更直接的变化发生在军贸。叶利钦在1992、1994、1996年三次访华,双方签署从战机到反舰导弹的一揽子协议。此前歼-6、歼-7已显老态,国内研发受限于发动机材料和气动数据。苏-27、苏-30的引进不仅带来整机,还附带维修、改进的蓝图,让中国航空工业跨过了漫长摸索期。国防科工委一位负责人当时感慨:“翼根、鸭翼、三维矢量,这些以前只能在资料里翻,现在就在车间里摆着。”
![]()
海军同样受益。1990年代北方造船厂的导弹驱逐舰设计屡次停顿,俄罗斯提供的现代级及配套技术,让国产新舰设计方案迅速完善。优秀工程师组团赴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实地拆解样舰,吸收消化后再回国内重构体系。有意思的是,这批工程师后来参与了052C、052D系列的研制。
除了硬件,边界问题也在冷战阴影下迎来突破。1994年、1997年、1999年,中俄三轮谈判划定了东段、西段大部分界线,23.7平方公里土地归还中国。谈判间隙,叶利钦曾笑着对中方代表说:“地图摊开,难点就那么几处,咱们把它们解决掉。”一句看似随意的话,背后是俄罗斯对外政策重心从对抗转为合作的信号。
![]()
因此,同一件事在不同坐标系下呈现两幅相反图景——在俄罗斯国内舆论场,叶利钦被贴上“拆房子的人”标签;在中国军事和外交议题中,他却常被称作“送钥匙的人”。究其原因,一是地缘格局变化带来的安全红利,二是市场换技术的合作为中国工业升级加速,三是边界谈判减少历史遗留负担。这三条交织,让“罪人”与“功臣”两个评价并存且都能找到事实支撑。
历史往往无意成就单纯的黑或白。叶利钦提前结束了苏联的寿命,却也在另一条路径上间接推动了亚洲东部局势的松动。从莫斯科白宫走出来的那个身影,留下的既有经济创伤,也有战略缝隙与合作契机——结果如何,不同国家有不同算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