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邓稼先院长的四次会面
杜建华
![]()
九院院长邓稼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职工作的时候,总以为时光漫长,如今回首才发现,青春的纸鸢早已飞远,青春的故事也大多在年轮里慢慢淡忘。然而,有一些印象深刻的过往还是留在了回忆里,有些细节时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一直想把它写出来。
非常幸运的是,我继承了从父辈那里传过来的接力棒,在九院参加工作,从而把自己的一生与一项民族强盛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我还有幸接触到了那些为铸造核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英雄科学家,这份经历成为我工作生涯中的宝贵财富,也成为留在我脑中的最珍贵记忆。今天,我想讲给大家的,是同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我们九院老院长邓稼先四次见面的故事。
![]()
邓稼先院长(右一)在九院某所某车间指导工作。
第一次:攻坚时刻的肯定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子弹研制正值关键阶段,然而核心部件的加工却陷入困境。全国顶尖机构——苏州电加工研究所、沈阳光机所、上海激光所——均因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而放弃协作,压力重新汇聚到了我们六所(九院机械加工研究所)。
当我接过核心部件的加工图纸时,苛刻的要求让我瞬间怔住:需要加工的两个高精度微深孔,用新购买的小钻头根本无法操作,必须自行改进。然而,这比绣花针还纤细的钻头,刃磨难度可想而知。
我仔细观察其切削角度,决心重新刃磨。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专用的刃磨夹具,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最终加工出完全符合图纸要求的高精度微深孔。
当时邓稼先院长正在我们所的某车间参加联试,距我们车间不远。当他得知加工瓶颈被突破后,在我所总工程师王章移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加工现场。他俩仔细察看了加工完成的核心部件,兴奋得喜形于色。邓院长转过身来,向我仔细询问了整个的加工过程,最后接连给我道了四五声“谢谢”,我一时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时,王章移总工风趣地向邓院长比了个手势,笑着说道:“谢啥,该有所表示了哦!”
我与邓院长闻言,不禁会心一笑。
这便是首次近距离感受邓院长风采的经历。
![]()
在中子弹关键获得突破,即将进行原理试验前夕,邓稼先院长在1984年10月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其中的“二代轻舟已过桥”即是指中子弹研制已经获得突破。
第二次:朱光亚主任的亲临与嘉许
朱光亚也是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两弹”首爆时曾任九院负责技术工作的副院长。
20世纪80年代,朱光亚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他虽然已不在九院工作,但他作为“众帅之帅”,仍担负着核武器研制的领导工作。那一次,他在国外返程途中得知中子弹加工难题攻克的消息,当即调整行程,从北京转赴成都,又不辞劳顿驱车来到我们902基地,在邓稼先院长陪同下来到六所我们车间。
两位元勋领导来到我们车间的时候,我正站在操作间的门口。走在前面的警卫人员见我年轻,便把我从门口拉开,让我站在了操作间外边。
可是,当两位领导进到操作间听取研制过程时,感觉到汇报者并非实际操作者,朱光亚主任便对邓稼先院长说:“还是叫操作者来介绍吧。”
和我一起站在操作间门口的车间书记李书全听见,一只手轻推了我一把说:“快去吧!”
我快步走了进去,从承接任务到难题破解,再到最终解决方案一一给两位领导做了汇报。朱主任坐在一条长凳上,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地询问其中的细节问题,对我的回答频频颔首表示赞许。站在一旁的邓院长专注地静静倾听,脸上带着一种对属下工作感到满意的笑颜。
听完我的汇报,看到检验合格的核心部件整齐陈列,朱主任夸奖我“解决了大问题”,并对邓院长建议说:“这个项目值得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最后,两位领导又去看了我新刃磨的小钻头,朱主任还挑选了几个小钻头,非常珍重地放入他的红色工作证内。
走出车间之后,两位领导亲切地跟我握手告别,便登车离去了。
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接触邓稼先院长。
![]()
1984年10月朱光亚主任(前排左一)来到九院,在邓稼先院长(前排右一)陪同下接见职工和家属。
第三次:技术探讨的愉悦
第三次见到邓稼先院长,是他与高潮副院长联袂来到我们六所。
当时我正在操作,他们径直走到我身旁。我起身问候,邓院长向我介绍了高副院长,并请我再次讲解核心部件的加工突破。
因邓院长已熟知过程,他便主动向高副院长展示我的小钻头刃磨方法,并递过核心部件详加说明。
看着两位院长如同欣赏艺术品般端详部件,笑语交谈,我深感研制过程中的艰辛尽是值得。此次因无旁人,交谈尤为轻松愉快,历时约一小时,邓院长才意犹未尽地与高副院长同我握手作别。
这是我第三次跟邓院长见面,也是跟他交流时间最长的一次。
![]()
邓稼先院长(前排左一)和高潮副院长(前排左三)在九院某所视察工作。
第四次:成果的见证
第四次与邓稼先院长见面,是他陪同国家部委领导前来参观核心部件的加工现场。
此行领导莅临,重在展示成果。我作为操作者,再次向领导们介绍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历程。
为了让部委领导更加清楚和详细地了解情况,邓院长在一旁不时地补充,强调其中的重要细节,这让我的汇报更加轻松自如。看得出来,他作为九院的当家人,神情中充满着对我院工作获得突破的欣慰和对国之重器获得进展的自豪。自然,这里边也有对他所领导的包括我在内的全九院科技人员的工作认可和肯定。
这是我第四次跟邓院长的近距离接触,这时的我对他已经有了一种可敬可亲的感觉。
![]()
本文作者在六所时的工作照
在这四次跟老院长的会面中,他的人格魅力如涓涓细流,悄然地浸润着心田。
全九院的人都了解,邓院长的言谈举止始终保持着温和敦厚的学者风范,流露出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谦逊与涵养。我在跟他的这四次会面中,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这种风范。
他是我们的院长,但是他在听取工作汇报时,更多地是表现出他是一位安静的聆听者——每当他人发言时,他总是微微前倾身子,目光专注而沉静,仿佛每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这种倾听绝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饱含思考与尊重的深度交流。在他身边,你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深切感受到被理解、被珍视的温暖。
这份谦和与包容,恰似他最常穿的那件旧中山装,朴素无华,却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厚重温度。那远不止于礼貌,更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深厚修养,一种对他人、对知识最深沉的敬意与尊重。
来源: 曙光初照902
作者:杜建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