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印度博主(左翼,不是无脑莫迪粉丝那种)总结的很到位。他提到两个关键点。
第一,当时那种全球化的浪潮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再欢欣鼓舞地希望自己去工业化。
第二,中国崛起的时候,后发国家主要和西方国家竞争,有一些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土地成本等优势,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挣到大钱。但现在后发国家要崛起,主要要和中国竞争,这时候,这些优势都不存在了,没有哪个能在自由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全面比得过中国,就只能捡一些中国漏下的,比如中国不太发展摩托车,在珠宝首饰,奢侈品上不太发展,服务行业上中国有英语劣势,农业,矿产中的很多中国需要进口,还有一些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市场,等等,就只能指望这些了。这些也许还能撑住一些小国家,但大,中型国家都在受到中国的压制。
照理说,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后,就会逐步向高端产业进军,淘汰低端产业,将低端、污染大的产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
但是,到了中国这里就失灵了。
![]()
首先,其他国家基础建设、工人受教育水平、政策配套、产业链太拉,根本不具备承接我们淘汰出去产业的条件,顶多贴牌做转口贸易。
其次,世界经济形势不太好,中国也有大量失业人员,低端产业也是吸纳就业的好处去,中国未必就愿意放手。
第三,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在工厂普及,原来的低端产业经过改造后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产能还大增,这还需要转移吗?妥妥的智能制造,自己不留着用吗?
第四,重污染产业经过技术升级,它居然环保合规了,现在垃圾焚烧技术进步得垃圾都不够烧了,那它还需要转移吗?自己留着不香吗?
一来二去,中国成一个饕餮了,只进不出。
中国既没有殖民地,也没有优越的自然禀赋,竟然也形成了工业生态,根本的原因就是改开前三十年,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的高积累。
中国究竟是如何实现工业化,还成为了第三个完全体工业化国家。
英美中,三个完全体工业化国家,都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二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在1900年之前,英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贸易国。
在1900年到2010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贸易国。
![]()
又由于工业化的规模更大了,科技树层级更高了,因此,实现高积累也就更难了,即使是美国要再工业化,也已经不可能了,更不要说其他国家。
有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还仅为47亿元,2004年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突破1000亿元,2022年突破2000亿元(如图4所示)。从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看,我国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快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向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经费增长总体快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从2000年的4.7%,提高到2015年的5.1%,再到2019年突破6%,直至目前6.57%,近4年一直稳定在6%以上(如图5所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