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属的普遍定期审议机制中,本该轮到美国接受人权记录审视,却因美国代表团拒不出席,会议无法按原程序正常进行。
最终,人权理事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一项决定:对美国不合作表示遗憾,并敦促其恢复参与机制,同时将美国的人权审议推迟。但对于这一决定,美国也是绝不接受状态。
美国拒绝参加审议人权会议,其实背后暴露出美国在人权话语与规则认同上的重大裂痕。美国长期以“人权旗帜国”自居,然后打着人权旗号对他国指指点点,如今却在自身接受国际监督时选择缺席。
![]()
美国国务院还公开妄称:“美国不会被委内瑞拉、中国或苏丹这些国家审议人权。”
这种话说得很是高姿态,但却暴露了,当“审视”变成看向自己,美国就心虚了、不干了。典型的双重标准,既要又要。
事实摆在眼前,美国此前在 2010、2015、2020 年都参与了人权审议。此次却成了历史上少有拒绝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以色列。
更关键的是,美国不仅缺席,还未按时提交国家报告,这是人权理事会的基本程序要求。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频发。多年来,美国监狱人口居世界首位、少数族裔被执法致死比例偏高、移民收容条件严苛、言论、投票权争议不断。
![]()
多家国际权利组织指出,此次缺席是对其自身责任的逃避。美国《环球邮报》援引法律团体话称:“美国政府正逃避为其人权记录付账。”
而更令人关注的是,美国长期高举人权大棒,频繁对他国施压、制裁,却在轮到自己站上审议台时选择缺席。它把人权变成外交武器,却不愿成为被质询对象。这种“双重标准”逻辑具有破坏性:当一个国家宣称“你的人权不好”,自己则拒绝接受同样的检视,其道德指向与规则依托就失去了说服力。
此外,这种行为并非个别事件。美国近年来选择退出或削弱多个国际机制,包括多次宣布退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削减对人权理事会人权机制的资金支持、批评参与机制对以色列的立场偏向。
在国际社会看来,这种“有我时来、无我时散”的参与模式,削弱了规则机制的完整性,也削弱了美国长久以来所依赖的话语权。
![]()
从我们的立场来看,中方一贯主张,人权问题应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对话、建设性合作,而不是以制裁、孤立为逻辑。美国的此次行为正好反映出,当规则本应普适时,却被强权化、工具化了。更进一步,真正的国际人权体系不是单纯喊口号、也不是指桑骂槐,而是能让所有国家平等接受、平等被监督、平等改进。
美国拒绝参与,正让这个机制出现裂缝。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醒,国际人权监督机制的意义,在于当你也要被盯着看的时候,这机制才有威慑力。面对美国这样一个拒绝审视本国的人权大国,其他国家也会变得更容易逃避责任。如此一来,规则的效力便走弱。美国若要重新赢得“人权旗手”的信任,就必须先从“接受审查”做起,而非继续把批评他国当成唯一任务。
![]()
当美国拒出席,并通过其盟友、媒体继续对他国人权进行高调批判时,世界会问是谁在真正推动人权,是谁在真正遵守承诺?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都不愿让国际社会看到、审视,那它提出的“你必须改善”的声音,自然就缺乏道德与制度基础。
归根结底,这次美国不出席联合国人权审议、又不接受理事会通过的决定,透露的是一个国家与其所宣称的价值之间的张力。当你想从道德高地批判别人,却并不愿让自己的灯塔亮起来,别人看见的只会是虚伪的反射。
国际制度若要稳固,就不是谁在人权上喊得响,而是谁在人权上敢于站在被审视的位置。美国这一次主动让位,却不是退出舞台那么简单,而是退了规则、退了责任、退了信任,威胁全球规则的稳定运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