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革命老区巴中:将“红色资源”变“发展动能”,绘就红色文旅新图景

0
分享至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巴山云雾,洒在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前的五角星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这里长眠着2.5万余名红军英烈。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巴中被誉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这片热土上,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8 万余人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将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百年风雨洗礼,如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时代光芒?近年来,巴中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坚持“红色引领、凸显特色”,秉持“红色+,+红色”的发展理念,丰富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以“圈链思维”推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传”下去

深秋的晨雾尚未散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石阶已被脚步声唤醒。72岁的王建刚拄杖前行,指尖抚过一座座墓碑,向围拢的中学生们讲述父亲王成现的故事:1935年错过红军转移后,这位普通农民在王坪村许下“终身守墓”的誓言,如今接力棒已传到第三代。

苍翠山岭间,2.5万余名烈士长眠于此。许多墓碑上没有名字,只镌刻着一颗鲜红的五角星。这片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在巴中,这样的红色印记不止于此——巴中市区城西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16.8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姓名刻满青石板;通江县沙溪镇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斑驳的手术台、泛黄的药箱,诉说着当年医护人员 “用扁担挑起医院”的坚守;恩阳古镇深处,“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 的木牌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墙上“公正审判、为民做主”的标语见证苏区法治精神;沙溪镇红云崖村山腰处凿刻“赤化全川”标语,历经 90 余年风雨依然直击人心。​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翻秦岭、越巴山,建立了以巴中为中心区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红旗漫卷大巴山”,当年 12 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120万人拥军支前,4.8 万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宝贵生命,这些数字刻在每一块石碑、每一寸土地里。​

为了守护这份赤诚,巴中从未停下脚步。全市已出台《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编制《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规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让制度成为红色文物的 “护身符”。

在通江,三维扫描技术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的木构建筑建档,每一根梁柱的纹理、每一处雕花的细节都被精准记录;更有“红军文物守护队” 活跃在城乡——中学生们利用周末当义务讲解员,村民们自发巡查村旁的红色遗址,“守护红色家底” 成了巴中人数代相传的约定。

英烈纪念广场上,身着校服的学生们驻足沉思。这些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少年,正在红色土地上触摸历史温度。通江县毛浴镇的城墙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的红四方面军军训词历经九十余载风雨,早已融入巴中城市血脉,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表达,让红色旅游“活”起来

“场馆里的互动体验让历史不再尘封,我能真切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温度。”游客杨艳阳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参观时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创新魅力。如今,巴中已跳出“静态瞻仰”的传统模式,以科技赋能、场景活化、文创延伸为抓手,让红色旅游从“看景”变成“沉浸式体验”,真正“火”在游客心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副馆长徐劲松表示,纪念馆正围绕“大思政课”和“一馆一课”建设下功夫。“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精细化服务,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创作一批形式多样的优质‘金课’,让红色研学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王全明表示:“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立足馆内实际打造了一批具有时代性和地域特色的原创展览,运用VR、AR智能导览,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参观,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编排了红色剧目《问君归期》,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川陕苏区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

科技更是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今年8月,历经6个月改造的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重新开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让这座老场馆焕发新生。馆内“浴火铸魂”展区的幻影成像技术,将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场景还原:油灯闪烁间,将领们的方言对话、纸张翻动声交织,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到九十年前。

“为了还原细节,徐帅用过的地图我们核对了37处,还拿到了徐小岩中将捐赠的家书。”通江县文保中心副主任陈伟生回忆,中央党史专家逐字审校的展览大纲,让科技与史实精准结合。如今,这里已成四川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大巴山干部学院自贡荣县培训班学员李丕政感叹:“像置身历史现场,这种体验太震撼。”

沉浸式场景则让红色精神更易引发共鸣。每年清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少先队员为墓碑五星描红、写留言卡;平日里,“为烈士寻亲、写家书”活动吸引数千万人参与,数字化博物馆更将线下展陈搬上云端,让青少年随时“云参观”。

“我们以陵园以及烈士纪念馆为核心载体,聚焦红色资源活化、教育功能提升、区域融合发展三大主线,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形成‘红色教育高地+文旅融合样板+老区振兴示范’的特色路径。”徐劲松介绍。2024年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28万人次,举办500余场党员培训、800余场主题党日活动,30余万人次青少年在这里完成研学,红色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文创产品和精品线路则让红色记忆“可带走、可延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陶瓷杯、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不胜不休”文具盒,80余类文创产品把“智勇坚定”等红军训词变成日常物件;3条精品研学线路串联起王坪村、毛浴古镇等红色地标,“重走红军路”“红色地标打卡”等活动,吸引众多市外学校前来参观。

据悉,近年来,巴中以 “红色引领、凸显特色” 为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红色文化引领、市场体系拓展、红色景区提质、品牌形象培育、核心产品提升、产业融合创新6大工程,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创意等四大标志性产品,以红色文旅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

融合发展,让文旅品牌“火”起来

巴中红色旅游的创新,更体现在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升级的深度融合中,成为推动老区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通江县王坪村,曾经的“空心村”已蜕变为“示范村”。“以前我在广东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鸿四方客栈老板谭秀英感慨,现在开客栈,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像谭秀英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不在少数。村里的农家乐、特产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又一村”农家乐的老板娘伏秀琼说:“现在每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周末和节假日还得提前预约。”

“依托景区流量,村里打造的川陕苏区王坪综合实践教育营地,涵盖实战模拟区、星空营地区、田园体验区等功能分区,吸引大批青少年参加红色研学体验活动。”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介绍,目前王坪村已形成“景区就业+家庭经营+产业分红”多条增收链,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以前游客来参观完烈士陵园,连口水都不喝就走了。”殷雄回忆道。2019年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坑洼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随着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车,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经巴万高速、镇广高速直达王坪,王坪村就像打开了致富门。

现在,村里已兴办农家乐27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红色文创、本地干货琳琅满目,让游客在参观之余多了新的消费选择,形成“景区就业+家庭经营+产业分红”多条增收链。

巴中还通过 “红色 + 旅游” 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振兴。2024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 1900 万人次、增长 6.05%,实现综合收入 120 亿元、增长 6.86%。2025年上半年,全市红色旅游共计接待游客1126.7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2.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1%、14.7%。


“我们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资源整合和能力集成相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化、小型化、分众化、深入化为导向,锚定‘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全年都精彩’目标,结合国、省在巴举办的重大特色活动,重点围绕'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演艺去旅游'等主题,策划推出了‘23个主题活动+63个配套活动’的节会赛事活动矩阵。”巴中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


巴人文化艺术节、中华龙舟大赛、光雾山国际红叶节、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等节会赛事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周边消费。2025年中华龙舟大赛在恩阳区龙舟公园市场化接续举办,全网点击率达10亿+次,3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带动恩阳区接待游客72.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0%、368%。

如今,巴中正加快推进区位优势向文旅经济优势转变、资源优势向文旅产业优势转变、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的指引下,巴中将以“诗意山水·红色巴中”文旅品牌为统领,擦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色地标,加快打造“四龛福城—恩阳古镇”文化体验地标、“光雾山—诺水河”世界级生态康养地标,系统梳理全市名作、名城、名人、名品、名节(名赛),古镇、古街、古树、古祠堂、古村等资源,串珠成链整合文旅资源,重塑空间布局,打造精品线路、主题游径,擦亮“诗意山水·红色巴中”文旅品牌。


打造 “红色基因传承地标”,巴中正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让革命精神焕发新的光芒。这里,每一块石碑、每一处遗址、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着“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壮烈故事;这里,红色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一股奔涌不息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巴中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当游客们在“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军训词下驻足,在“平分土地”等石刻标语前沉思,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无名烈士描红时,他们不仅是在参观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就是巴中红色旅游的魅力所在。

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程思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游新闻
重庆“门户级”新闻客户端
237933文章数 5842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