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又催我去看二舅,可我连他手机号都没有。” 评论区里,这句吐槽被点赞 3.8 万,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尴尬。
别急着自责,数据早替你背了锅:维持一段亲戚情,每月得凑够 7 小时,可 90 后平均只肯给 1.4 次——按一次语音 15 分钟算,勉强 21 分钟,连一集电视剧都撑不满。赤字太大,再浓的血缘也被稀释成凉白开。
![]()
最先断的是“见面”。先是年假不回老家,接着连群里红包都懒得抢,最后干脆把家族群设成“消息免打扰”。社会学里管这叫“社交降级”,季度级以下互动,基本等于把关系扔进冷宫。
![]()
穷也是一道天堑。人大那帮老师算过账:亲戚收入差 3 成,翻脸率飙 47%。给娃选学校、给老人买房子,谁多出 1 块钱都像在对方脸上刻“穷”字。表面是钱,里子是尊严,一戳就炸。
![]()
最扎心的是“代际塌方”。60 后还愿意每月 5.8 次串门,带桶油扛袋米,顺便八卦下谁家娃考研;到了 90 后,1.4 次都嫌多,宁可给猫过生日,也不想陪三姨包饺子。不是没良心,是通勤 2 小时、加班到 10 点,剩下的电量只够刷个短视频。
![]()
于是有人干脆“断亲”:立春删好友,立秋退家族群,冬至朋友圈分组,把亲戚关进“仅聊天”小黑屋。听着解气,可除夕夜刷到别人一桌子团圆照,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原来拉黑的不是亲戚,是小时候那个等压岁钱的自己。
![]()
真想留,就别硬拽。心理圈最近流行“亲戚边界表”: - 随份子:婚丧嫁娶到场或到钱,其余免谈 - 借钱:救急不救穷,写清还款日,利息按余额宝算 - 催婚催生:微笑点头,转头继续撸猫 把“不”字说出口,反而少掉 80% 的内耗。
![]()
技术也能救命。去年我堂哥拉了个“云家谱”飞书表格,谁生日、谁高血压、谁刚退休,一列搞定;每到节点自动@全体,3 秒点个“生日快乐”,比群发 1G 语音省流量,还显得走心。季度抽一晚 Zoom 云吃饭,各自点外卖,举杯碰摄像头,仪式感满格,谁都不用洗盘子。
![]()
当然,实在聊不动就放手。山下英子说人际关系也得“断舍离”,把能量留给愿意回你消息的人。空下来的位置,交给楼下跑步群、公司羽毛球搭子、甚至对面 70 岁学摄影的独居阿姨——他们能给你实时反馈,而不是一句“你都这么大了还不结婚”。
![]()
亲戚这根线,细了不假,可线头还在你手里。想系就系个活扣,别系死扣;不想系,剪了也无需愧疚。毕竟成年人的世界,先把自己过成一棵健康的树,再去谈共享雨露。年底了,真打算给二舅打电话?别纠结,响 6 声没人接就挂,反正他也在刷短视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