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生育率。其实不止日本,全球都在犯愁这个问题,韩国直接砸一亿韩元生育补贴,日本更狠,都吵着要收“单身税”了,结果呢?该不生还是不生。为啥日本费了那么大劲催生,年轻人还是不愿生?
![]()
生育意愿本质是经济信心的“晴雨表”
咱们先掰扯清楚一个事:人愿意生孩子,到底图啥?说白了,就是觉得日子有奔头,养得起、养得好,不用为明天发愁,日本以前也不是这样,早年间人家生孩子的积极性可高了。
![]()
2024年日本总和生育率跌到1.15,新生儿就68万,创下194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但回溯到1973年之前,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能稳定在2%左右,每年新生儿超200万,刚好够人口正常更替。
那时候的日本,正处在“经济奇迹”的黄金期,战后28年靠着美国的援助,再加上拼命引进海外先进技术,GDP年均增长率能冲到10%,妥妥的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大国。
咱们熟悉的三菱、松下、索尼这些大品牌,全是那时候冒出来的,整个国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一门心思“赶超欧美”。
![]()
十年时间里,日本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倍,“一个人上班养活全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城市里高楼盖得比谁都快,百货商店的橱窗里啥好东西都有。
那时候的日本人,为啥敢生孩子?因为心里有底啊,工作稳定,收入逐年涨,觉得养孩子不是负担,反而是家庭的希望。
可一旦经济出问题,工资不够用,谁还敢随便开启“养孩子”这个长期任务?
![]()
三次经济“暴击”把日本的生育勇气打没了
日本年轻人从“敢生”到“不敢生”,不是一下子变的,而是被三次经济冲击慢慢磨掉了底气。
![]()
第一次暴击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那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那些产油大国一怒之下,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停供石油,还疯狂涨价。
全球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直接飙到13美元,翻了4倍多,这对几乎100%靠进口石油的日本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石油一涨价,工厂的生产成本蹭蹭往上涨,很多工厂要么缩短工时,要么直接停工;运输行业也扛不住了,燃油太贵,车都开不起,物流一断,整个产业链都跟着停摆,物价也跟着疯涨。
![]()
那时候日本超市里的大米、面粉、卫生纸,全被抢空了,以前的繁华跟做梦似的,说没就没了。日本GDP增速也从4%直接跌到-0.5%,持续28年的经济奇迹就这么断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日本的生育率跌破2%,再也没回去过。
第二次暴击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泡沫膨胀,当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国家在纽约签了这个协议,美国想让美元贬值,好让自己的产品卖得好;日本则想借着日元升值,去海外开拓市场。
![]()
可日本没料到,日元一升值,本土的外贸企业直接被干懵了,再加上政府搞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海外资金全涌进了房地产和股市。
1988到1990这两年,东京、大阪、名古屋周边的地价翻了两三倍,房价高得离谱,东京一套普通公寓,普通上班族不吃不喝几十年都买不起,当时甚至流传着“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的说法,你想想有多疯狂。
更关键的是,那时候的日本社会,结婚必须买房,婚后租房会被人看不起,觉得你对婚姻不负责,房价一涨,结婚成本直接上天,很多年轻人连婚都结不起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
第三次暴击是1990年的“资产雪崩”,为了遏制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日本央行来了个“急刹车”,连续五次上调基准利率,从2.5%涨到6%,还严格限制房地产贷款。
泡沫一破,房价和股市双双暴跌。东京核心区的公寓均价从每平方米145万日元跌到110万日元,跌幅超过24%,以前以为永远升值的房子,一夜之间全成了负资产。
股市更惨,从1989年12月29日的38957点峰值,到1990年10月1日就跌到20221点,9个月跌没了一半,1990年全年市值蒸发了270万亿日元,相当于当年日本GDP的65%。
![]()
无数人投资血本无归,银行坏账堆成山,21家银行的坏账总额超过1100亿,其中三分之一都来自房地产,短短两年就有几百家房企倒闭。
企业日子不好过,只能裁员、缩减招聘,以前的“终身雇佣制”也不管用了,越来越多人找不到全职工作,只能做临时工,工资低、没福利,还随时可能被辞退,失业率从1990年的2.1%涨到1995年的3.2%。
![]()
你想想,工作没保障,可能随时失业,欠着房贷,房子还在贬值;手里的钱投在股市里,亏得一干二净。
这种情况下,年轻人连自己都快养不起了,哪还有勇气结婚生孩子?1990年日本新生儿还有120万,2010年跌到106万,2024年就只剩68万了,生育率一路往下探底。
![]()
催生政策为啥没用?
面对越来越低的生育率,日本政府也没闲着,各种催生政策轮番上:每月给育儿补贴、扩大托育服务、让爸爸也能休带薪陪产假,办法想了不少,但效果一直不咋地。
![]()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政策都没摸到根上,育儿补贴是短期的,比如每个月给几千日元,可养孩子是一辈子的事啊。
从小学的课外班、中学的补习班,到孩子长大找工作、买房结婚,哪一样不需要花钱?短期补贴解决不了长期成本,更消除不了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
房价虽然比泡沫时期降了点,但依然很高,普通上班族想买套房,还是得掏空积蓄、背上巨额贷款;工作也不稳定,很多人做临时工,收入忽高忽低,不知道下个月能不能拿到工资;养育孩子的成本更是高得吓人,光教育支出就压得人喘不过气。
![]()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给的那点补贴,就像杯水车薪,年轻人心里清楚,补贴能解决一时的奶粉钱,解决不了孩子十几年后的教育费,也解决不了自己可能失业的风险。
生育意愿的核心是“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只能来自稳定的工作、合理的收入、可控的生活成本,这些都不是靠短期政策能解决的。
日本的例子其实给咱们提了个醒:生孩子从来不是靠政策“催”就能实现的,它得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底气,只能来自经济的稳定和未来的确定性。
![]()
现在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低生育问题,韩国的“一亿补贴”、日本的“单身税”,本质上都是没抓住核心。
想要让年轻人愿意生孩子,关键不是给多少补贴、征多少税,而是要让他们觉得“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只有经济稳定了,生活成本可控了,社会保障完善了,年轻人才敢迈出生育这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