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长河中,每一次材质的突破与艺术的创新,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
而《蛟龙壶》的诞生,正是这样一次跨越海洋与陆地、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尝试。它以“蛟龙号”深潜器从5000多米深海采集的泥料为材,以潮州手拉壶的形制为体,以创新精神为魂,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用深海泥制壶的艺术创举。
《蛟龙壶》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材质上,5000多米深海泥,此前从未有人尝试将其制成陶艺品。这种泥料成分复杂、碱性大,与传统的紫砂、朱泥等制壶材料有着天壤之别。正如专家所言:“这是敢于天下先的事,哪有那么容易?”
![]()
材质的特殊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在制作过程中,壶把与壶嘴屡屡开裂,壶底出现裂缝,烧制后颜色不均等问题层出不穷。章海元大师通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制作技艺与烧制方法,甚至利用真空技术加大泥料密度,才逐步攻克了这些难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海泥在烧制前会“吐盐”,若不及时清理,就会导致烧成后颜色深浅不一。这种材质的特性,要求制壶者必须具备极高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
然而,正是这种材质的独特性,赋予了《蛟龙壶》不可复制的艺术价值。深海泥经过高温烧制后,呈现出润泽生辉、深厚大气的质感,既保留了海洋的神秘气息,又融入了传统茶壶的温润之美。这种材质的革命,不仅拓展了制壶艺术的边界,更象征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壶名取自“蛟龙号”,壶身、壶盖、壶嘴、壶把均以“蛟龙号”的造型元素为灵感。壶身与壶盖仿照“蛟龙号”的后半身形状,壶嘴以其头部为原型,壶把则取自其叶片的形态。这种设计既保留了“蛟龙号”的元素符号,又赋予了茶壶独特的艺术美感。
设计者在壶中融入了“蛟龙号”的三大元素,并通过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使壶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性。这种设计不仅是对“蛟龙号”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
《蛟龙壶》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段勇于探索、不断突破的励志故事。从最初的泥料试验,到屡次烧制失败,再到最终的成功,章海元大师以其精湛的技艺与不屈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这种敢于天下先的勇气,与“蛟龙号”深潜团队探索深海的精神一脉相承。
潮州工夫茶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致的茶具和独特的冲泡技艺闻名于世。而“蛟龙号”则代表着中国深海科技的最高水平。将二者结合,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彰显。
![]()
非遗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传承人叶汉钟、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载人深潜英雄”傅文韬、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章海元与蛟龙壶设计者洪巧俊
《蛟龙壶》最终的成功,体现在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壶体造型新颖,线条流畅,润泽生辉,既符合潮州工夫茶对茶壶的实用要求,又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它的诞生,为传统制壶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蛟龙壶》的诞生,是一次从深海到茶席的跨越,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对话,更是一次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它以深海之泥,铸时代之魂,展现了工艺美术的无限可能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