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的一片普通岗地,隐藏着一个距今5800-5300年的史前秘密,这里的发现可能改写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
1985年冬天,凌家滩村民在村北山岗顶部挖坟时,意外发现了玉环、石凿、石钺等文物。谁也想不到,这一锄头下去,竟然叩响了沉睡五千多年的地下秘藏。
当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一个震惊学界的史前文明中心聚落遗址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
凌家滩遗址
01、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1985年冬季,当地村民在村北山岗顶部挖坟时,意外发现了玉环、石凿、石钺等文物。
![]()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石钺
这些精美文物很快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
经过研判,专家确认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墓地。
![]()
专家确认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墓地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村民发现玉器的西侧地点进行了首次发掘。
这次发掘虽然只发现了4座史前墓葬,但墓中出土的玉人、玉龟、刻纹玉版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引人遐想。
![]()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
![]()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
![]()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刻纹玉版
从此,凌家滩这个名字,一步步走入考古界的视野。
02、
凌家滩文化与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并称为 “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但其玉器工艺的精湛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后背孔径只有0.15毫米的玉人,需要放大50倍才能观察清楚。
![]()
图中可以看到玉人背后的隧孔。据研究,该隧孔是通过复杂的管钻工艺形成的,孔中还留有直径仅 0.15 毫米的管芯
这样精细的微孔技术,即使在今天也难以想象古人是用什么工具如何实现的。
凌家滩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包含玉人、玉鹰、玉龟、玉龙等。
其中一件首尾相衔的玉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有角有鳞的龙形玉雕。
![]()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龙形玉雕
玉鹰双翅展开,翅端各为一猪首形象,鹰腹刻有八角星纹,反映了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
![]()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
03、
凌家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史前村落,考古发现表明,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复杂度的社会结构。
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包含生活区、墓葬区和双重壕沟结构。
![]()
凌家滩遗址平面图
2020-2022年考古还发现了3400平方米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祭祀坑及外壕防御体系。
![]()
3400平方米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
凌家滩遗址严谨的空间规划体现了凌家滩先民对聚落功能分区的超前认知。
墓葬区的发现更能说明社会分层现象。大型墓葬随葬品超过百件,玉礼器占比90%以上,而小型墓葬随葬品寥寥无几。
有个墓葬是凌家滩发现的面积最大、规格最高、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长3.6米、宽2.1米,出土文物340余件,其中玉器就达210件,堪称“王者之墓”。
![]()
大墓发掘现场
04、
凌家滩地处长江下游支流裕溪河北岸,恰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过渡地带。
其所在的巢湖流域四季分明,平坦的地形和丰富的水系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
巢湖流域水系分布图
这个地理位置使凌家滩成为连接黄河中游(中原文化)、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太湖流域(崧泽—良渚文化)和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枢纽。
考古学家发现,凌家滩文化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存在着广泛的交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指出:“凌家滩出土的花石钺可能具有原创性,仅见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可能很大程度上受到凌家滩文化的影响。”
如今,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已经对公众开放,游客可以踏上那条“时间之轴”,轴线上镌刻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代表性史前文化,引领人们开启一场文明寻根之旅。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在复原的祭坛前,仿佛能看到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在这里祭天、制陶、琢玉的场景。
那些玉器上的细微痕迹,不仅是工艺的展现,更是一个鲜活而充满智慧的远古文明向我们发出的信号。
(本文参考权威考古资料,确保信息准确,但为了让内容更生动,部分表述做了通俗化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