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62岁的王阿姨像往常一样起床,却突然发现小腿麻木、行动有些不便。她并没有在意,只怪自己昨晚看电视坐得太久。
可一周后,她在菜市场排队时忽然感到脚下发冷、发麻,明明是早晨,空气也很好,只有她裹着厚袜子依旧觉得冰凉。同伴劝她看医生,王阿姨却摇头:“没晕过、没心慌,这点小麻就不管了吧?”
![]()
直到有一天,王阿姨在散步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腿使不上劲,家人赶紧送她医院。经检查,原来是血管狭窄导致的供血障碍。
医生叹道:“堵塞不是等晕倒才算严重,身体早已给过提示。”那么,哪些迹象预示着血管已经开始堵塞,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又该如何自查预防?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血管“堵”了,身体会偷偷亮红灯。
很多人以为,血管堵塞只有心慌、晕倒这样的“大场面”才危险,但实际上,更多的蛛丝马迹早已埋藏在日常细节里,而这三种表现,尤为关键。
![]()
血管堵塞,不只是晕倒那么简单!这些信号你留意过吗?
医学专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变差,动脉“硬化”“斑块沉积”悄然推进。但大部分人没有直接晕厥等明显症状,往往只表现为一些被忽视的小变化,成为“无声杀手”。
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达36.2%,但及时发现者不足三成。
那么,哪些信号说明血管也许已“悄悄堵上了”?
第一种表现: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疼痛
不少中老年朋友一到天气转凉就“手脚冰冷”,但如果无季节变化和环境影响,下肢反复出现发麻、酸胀、莫名乏力、发凉。
尤其是走一段路需停下来休息片刻(即“间歇性跛行”现象),需要警惕血管狭窄。血液流通受阻,氧气供应问题就会首先出现在末梢部位。
![]()
第二种表现:半夜抽筋、活动受限
很多人夜里常被“小腿抽筋”困扰,自以为是缺钙或劳累。其实,夜间下肢反复抽筋、甚至伴有手脚难以恢复的麻木僵硬感,可能源于局部供血不足。
相关临床数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患者夜间抽筋概率较常人高出2倍以上。如果活动耐受变差、爬楼梯困难、走远路后腿肚子难受,切莫简单当成衰老。
![]()
第三种表现:脚趾颜色发紫、伤口难愈合
血管堵塞使部分部位得不到充足营养与氧气。当你发现脚趾发紫、颜色泛青,并且微小擦伤几天不愈合,小伤口或者冻疮久久不“收口”,这些问题大多与血流障碍相关。
医学研究发现,70%的外周动脉狭窄患者有末端皮肤变色、愈合迟缓症状,远高于普通人群。
三大症状中,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脚部小伤久不愈合”。有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就是因此延误就医,等到症状严重才警觉。
坚持良好习惯,及时干预有转机!医生建议这样做:
实际上,血管健康其实可以通过日常干预得到有效改善。如果你已经出现上述症状,或年过50,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医生建议定期体检、合理安排生活习惯,从这些方面及时自查与干预:
![]()
养成科学饮食习惯。优选低盐、低油、高膳食纤维的餐食结构,如多吃蔬菜、豆类、坚果。权威指南建议,每天摄入膳食纤维15-20克,可降低动脉硬化风险约18.7%。
保持适度运动。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不仅能提升全身血流,还能有效降低炎症及血脂水平。研究证据表明,坚持运动者的下肢动脉狭窄风险比久坐人群低31.4%。
戒烟限酒,控“三高”。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血脂异常都是血管堵塞的加速器。及早戒烟戒酒,保持血压在13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6.1mmol/L、LDL胆固醇<2.6mmol/L,均被医学共识反复强调。
![]()
定期筛查,早判早治。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快到医院完善血管超声、踝臂指数ABI等检查。部分患者只在轻度狭窄时发现,及时留意更有利于控制进展。
管理心理与情绪。长期焦虑、抑郁亦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尝试冥想、深呼吸或助眠瑜伽,每天10分钟即可有益缓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