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宣告自文件印发之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试点期限三年。
此举直面一个全球性挑战: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安联全球养老金报告》测算,全球养老金储蓄缺口已达约51万亿美元(约合37万亿人民币)。(资料来源:新华财经,2025.3。)
当全球性的养老压力,叠加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本地现实,一个关键问题愈发凸显:这项新规,究竟如何帮助我们筑牢个人的养老防线?今天南南和大家一同深入探讨!
一、现实挑战:我们面对的养老困境
在探讨新规之前,需要认清我们身处的现实。养老储备的“窟窿”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从保障结构看,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立足于提供基础性保障。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约维持在52%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保持在55%-70%区间,有助于退休后生活水平保持平稳。这一客观情况表明,构建包括个人养老理财在内的多元化养老收入来源,具有现实意义。
图: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走势
![]()
数据来源:Wind、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区间2018.1.1-2024.12.31。在计算养老金替代率时,用社会平均工资代替退休职工退休前的工资水平;这里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加权平均数。
与此同时,传统储备方式效力正双双减弱。一方面,1.5%的存款利率难以跑赢2%的通胀;另一方面,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24年末已达15.64%,且老年抚养比预计在2035年超过50%。
图:2015年-2024年65岁及以上
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老龄协会,统计区间:2015.1.1-2024.12.31。
二、扩容方案:新规如何织密养老安全网?
本次《通知》的出台,是对养老挑战的系统性回应。它不仅在范围上实现全国覆盖,更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深度优化和升级,旨在构建一个更完善、更安心的养老理财市场环境。
供给范围的“物理扩容”。试点从“十地十机构”一举扩展至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理财公司均可参与。据《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截至2024年末,养老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1041.41亿元。此次全国开闸,意味着产品数量与类型将迎来快速增长,投资者可选择范围将极大丰富。
产品期限的“战略升级”。《通知》明确鼓励发行10年期以上或最短持有期5年以上的长期限产品。这一设计直击养老资金“长钱短投”的错配痛点。《中国证券报》分析认为,“长期限设计使得管理机构能够进行更有效的资产配置,从而争取更好的长期收益。”
服务机制的“生态构建”。新规支持为投资者开设专属养老理财账户,并提供养老规划顾问服务。这一安排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从“买产品”向“做规划”升级,是推动行业从产品销售向综合服务转型的关键一步。
图:新规核心扩容举措一览
![]()
三、未来启示:从政策扩容到个人规划
新规的落地,为应对养老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市场工具,但政策的最终成效,依然牢牢系于每个人的认知觉醒与实际行动。
《金融时报》在近期评论中强调:“养老理财全国试点的推开,标志着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
对个人而言,新规的推出强调了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性。除了基本保障外,通过个人养老理财等方式进行主动规划,正变得愈发关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研究显示,通过长期、定期的专业化养老投资,有望显著提升退休后的收入水平。(资料来源:券商中国,2024.1。)
南南认为,试点全国扩围只是一个新起点。随着养老理财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我们应对养老挑战的工具箱将更加丰富。个人可以考虑通过定投养老目标基金等产品,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通过长期、纪律性的投资,来系统性地做好个人养老的财务规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