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一名英国士兵在也门踢打反殖民示威者
大英帝国依然存在,体现在英国的海外岛屿据点和军事基地,体现在对其他国家资源的掠夺,也体现在英国官员的帝国主义思维上。 正如哈佛历史学家埃尔金斯指出的那样:“英国的帝国民族主义一直延续至今,并支撑着英国那种认为这个弹丸小岛国是巨人、随时准备依据其历史经验向世界提出主张的信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英国的帝国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是好是坏。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它真的结束了吗?
显然,在某些方面确实如此。近几十年来,约有 62 个地区从英国独立出来,主要是在 1947 年印度争取独立到 1980 年津巴布韦独立这段时期。
但查尔斯国王仍是澳大利亚至圣卢西亚等 14 个英联邦国家的国家元首,英国还控制着直布罗陀和塞浦路斯岛等另外 14 个“海外领地”。
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有一份包含 17 个“非自治”领土的名单,这些地方实际上就是殖民地。其中 10 个领土目前由英国管理。
英国许多最重要的现役军事基地都位于其前殖民地,比如肯尼亚和伯利兹。
总部位于英国的跨国公司,尤其是矿业和石油公司,仍在掠夺那些曾经是殖民地、如今已独立的国家的财富。它们过去和现在开展业务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而且,那些地区仍在流失的资金经常通过英国控制的岛屿避税天堂,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进行转移。这些地区是伦敦金融城在正式殖民时代巨大商业实力的真实遗产。
同样严重的是,干预主义文化仍充斥着英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官僚机构中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认为英国派遣军舰或战机轰炸外国(比如上个月轰炸也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这种心态还受到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大众媒体的支持。
自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以来,其全球影响力无疑已有所下降。这一时期始于 1805 年英国击败法国和西班牙海军,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英国仍是世界主要的军事和软实力大国之一,在某些排名中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所以英国的所作所为对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来说仍然至关重要。而其中的大部分影响仍是恶劣的。
![]()
新时代订单
为殖民主义以及常常赤裸裸的种族主义暴行辩护的“白人的负担”这一说辞,已被维护虚构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所取代,这不过是为实现一些最基本的目标寻找借口。
这些包括: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如今通常是作为美国的代理人);以有利的商业交易攫取他国资源;将地缘政治利益置于人权之上;扶持听命于英国政府的独裁者;以及炫耀军事实力。
这一切都在发生,而伦敦的决策者们,一如 1925 年那样,在 2025 年也始终装出一副道德高地的姿态——英国的主流媒体也总是支持他们。
数以百万计的人至今仍深受帝国主义的影响。世界上一些最持久的边境冲突就发生在那些几十年前由英国殖民官员在地图上随意划线的地区,当地民众至今仍在深受其害。
其中一个就是巴勒斯坦。在那里,英国支持以色列的种族灭绝行径及其殖民定居计划,而不顾该地区原住民的权利,这种政策简直再“维多利亚时代”不过了。
对当前英国对外政策中那些阴险的方面提出质疑——这样的方面数不胜数——其难度不亚于真正终结大英帝国。
帝国基地
至少在2020 年,英国在全球 42 个国家仍运营着不少于 145 个军事基地。这可真算得上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除了国防部的人,恐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在许多前殖民地,英国的军事基地充当着训练场的角色,英国要么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比如在伯利兹,要么就是肆意欺压当地民众——比如在肯尼亚。
英国其他重要的军事基地位于昔日的“保护国”(实际上就是殖民地),尤其是在沙特阿拉伯、阿曼和巴林这些海湾独裁政权。英国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帮助建立了沙特政权,而阿曼和巴林自 18 世纪以来一直由相同的家族统治,英国军队一直在支持他们。
英国与这些政权的关系中,权力平衡确实已从殖民时代发生了变化,那时的小独裁者要么唯伦敦马首是瞻,要么就被推翻。但根本问题依旧存在:伦敦帮助这些压制性的统治精英维持政权,以保护其军事和商业利益。
隐秘监视
英国从其塞浦路斯殖民地(该地于 1960 年独立)中划出了一块新的区域,如今英国当局称其为“主权基地区域”。该区域包括塞浦路斯岛上的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两部分,占塞浦路斯总面积的 3%,这里驻有英国的秘密间谍基地,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至今仍拒绝公开承认。
英国官员在 20 世纪 90 年代解密的文件中称,维持这些军事基地是“压倒一切的国家利益”,因为“拥有这些基地对跨大西洋关系贡献巨大”,也就是说,这也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前沿作战基地。
阿克罗蒂里为英国数百架间谍飞机提供当前的起飞基地,这些飞机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种族灭绝期间为其提供情报。长期以来,它一直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英国国防部在一份 1971 年的机密分析报告中称阿克罗蒂里基地“可用于开展监视行动,包括情报收集”,此外还能为“英国在东地中海的海军和两栖作战行动提供支持”。
英国国防部指出:“从英国主权领土上开展秘密监视行动具有很大的优势。”
全球范畴
另一个当前的殖民地是所谓的英属印度洋领地——即印度洋上的查戈斯群岛,英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非法将其从毛里求斯分离出来,以便为美英军事基地腾出空间。
保守党议员们目前对英国“放弃”这一领土给毛里求斯一事感到愤怒不已,尽管他们明知英国对这片领土的占领是非法的。但在 19 世纪,国际法无关紧要,如今也一样,除了在镜头面前。
直布罗陀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同样至关重要。这块位于地中海入口处的战略要地在 1704 年从西班牙手中被英国夺取,此后英国人一直未曾离开。在这不足三平方英里的土地上,英国部署了多个军事设施。
一份曾属机密的国防部分析报告指出,“直布罗陀的战略价值源于其在地中海入口处的主导地位”,并且作为该地区海空活动的基地,包括“打击/攻击行动”,其“地理位置十分便利”。
英属南极领地BAT是英国 14 个海外领地之一,或许鲜为人知。英国对其主张主权,但阿根廷和智利也对其有重叠主张。英属南极领地的陆地面积主要被冰川覆盖,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七倍。
英属南极领地无人定居,英国南极调查局在此设有三个科学考察站。英国皇家海军在南半球夏季会派一艘破冰巡逻船在此巡逻。该领地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司法和邮政管理部门。
位于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于 1833 年被英国占领,至今在联合国以及阿根廷国内仍存在争议。
联合国由 24 个国家组成的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其处理非殖民化相关问题的主要机构——多次呼吁英国政府就马尔维纳斯群岛地位问题与阿根廷进行谈判以达成解决方案。
英国政府一直拒绝这一呼吁,称岛民选择继续作为英国人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2016 年,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发布报告称福克兰群岛位于阿根廷领海范围内。
第二帝国
英国将陆地帝国转变为持续的全球商业帝国,伦敦金融城处于其核心地位。英国在助长全球逃税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便是其“第二帝国”的明证,税务正义网络TJN如是称。
TJN 发布了一份企业避税天堂指数,该指数根据各司法管辖区在帮助跨国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共谋程度对其进行排名。其最新榜单显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百慕大(均为英国海外领地)位列前三。
据TJN,这三个英国属地每年给世界其他地区造成的税收损失超过 870 亿美元,是英国海外援助计划规模的五倍多。
TJN 指出:“连同其附属领地和海外领地,英国是全球最大的跨境逃税行为的帮凶。实际上,英国的这张‘蜘蛛网’,正如其常被称作的那样,是在其正式殖民帝国衰落期间发展成为一套全球性的经济榨取体系的。”
解密文件显示,英国大臣们长期以来对这些国家提供的金融“服务”有多么赞赏。
例如,托尼·布莱尔于 1997 年 11 月致信当时的百慕大总理帕梅拉·戈登,称“百慕大是我们心中牵挂的地方,它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我们对此深表钦佩”。
其他国家的资源
几年前,有研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上市且在非洲有采矿业务的公司的运营情况。
该研究发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49 个国家中的 37 个国家,有 101 家公司从事采矿业务,这些公司主要来自英国。这些公司掌控的已确认资源价值达 1.05 万亿美元,仅涉及五种商品——石油、黄金、钻石、煤炭和铂金。
更糟糕的是,在这 101 家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在避税天堂注册成立的,这使它们能够将利润转移到低税或零税的司法管辖区。
伦敦是全球矿业的中心,汇聚了力拓、嘉能可和英美资源集团等矿业巨头。英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每年在全球众多矿业项目上投入数十亿英镑。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项目能够造福发展中国家,但许多项目却因造成环境灾难而臭名昭著,它们为股东带来利润,却让当地民众受苦。
帝国的石油
在殖民时代,诸如东印度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掌控并统治着印度的广大地区,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剥削,这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如今,英国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以及壳牌公司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国政府的决策,解密组织Declassified对此做了大量研究。
从伊朗到阿塞拜疆,从伊拉克到尼日利亚,从俄罗斯到委内瑞拉,英国优先考虑的是英国石油公司的利润,而非制定一种可能因不同的优先事项和机构的引导而促进人权或民主治理的外交政策。
战后时期英国发动的多次战争和政变都可以用政府维护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利益来解释。
英国石油公司BP与政府部门人员流动频繁,这并不令人意外,而且该公司与英国情报部门关系密切:前军情六处MI6负责人约翰·索尔斯爵士自 2015 年起就担任英国石油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资源的消耗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杰森·希克尔计算得出,1960 年至 2018 年期间,全球南方国家因“不平等交换”而损失了惊人的 62 万亿美元。
每年数十亿吨原材料和数十亿小时的人力劳动——体现在初级商品、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计算机芯片和汽车等高科技工业产品中——绝大多数是在南方国家制造的。
由于南方购买这些商品的价格系统性地低于北方,因此就发生了隐性的财富转移。
希克尔认为:“在后殖民时代,南方资金外流仍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富裕国家继续依靠帝国式的掠夺来维持其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
很难估计这其中英国可能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但鉴于其在全球商业领域广泛的影响力,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大”。
利益分割线
帝国以其他方式仍存在于我们身边。当今世界上一些最普遍的边界争端,其根源在于英国官员按照帝国利益划分世界。
2023 年初,东非索马里兰的一个城市因一场围绕某组织抵制英国 1960 年划定的殖民时期边界而引发的战斗,致使近 20 万人逃离。
2020 年,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加勒万河谷,印度与中国因英属印度时期,由当初英国殖民规划者划定的边界问题发生了血腥冲突。
所谓“麦克马洪线”是 1914 年英属印度的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炮制出来的,中国从未承认过这条线。
尽管 1962 年见证了中印之间最后一次全面爆发的边境战争,但紧张局势依然存在,未来冲突的隐患也未消除。
正如他们在其他地方所做的那样,比如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边界——杜兰德线一带,这条边界线是 1893 年由一位英国外交官和阿富汗埃米尔划定的。
其他一些重大冲突,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围绕着克什米尔这一被分割的领土的争端,其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英国的边界划分。
1948 年以色列的建国以及对 75 万巴勒斯坦人的强制剥夺财产和种族清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英国 1917 年承诺为犹太人建立家园的宣言以及其后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
正如拉希德·哈利迪和其他许多人所指出的那样,以色列是一个殖民定居项目——本质上是欧洲殖民扩张在正式去殖民化时代的延续——并且一直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
在更近的地方,爱尔兰(更不用说苏格兰)未来地位的问题在未来几年仍将是一个热门话题。
帝国的遗产
帝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遗产也被人们反复书写。最直观的遗产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实体建筑,比如城市、学校、医院、火车站以及司法和立法大楼。
但最极端的影响是大规模杀戮。迈克·戴维斯曾著有《维多利亚晚期的大屠杀》一书。最近的一项研究计算得出,1881 年至 1920 年间,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导致超过 1 亿人死亡,原因是掠夺财富和引发饥荒。
一些作家声称,前殖民地存在议会制度、法律秩序以及卫生事业的进步,这些都是帝国留下的遗产,但这些说法往往站不住脚。
一项研究发现,英国统治与国家独立时的民主程度呈正相关,但 30 年后则不再如此。在其他国家,比如印度,阿马蒂亚·森指出,多党民主和自由媒体只有在英国撤离之后才成为可能。
其他研究发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助长了当地酋长的长期腐败,而且在前英国殖民地爆发民族主义内战的情况比其他前海外殖民地多三倍。
文化干预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罗琳·埃尔金斯写道,大英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征服和强制建立起来的,留下了“暴力的遗产”。
的确,在白厅,两百年前和如今,对许多人来说“强权即公理”。我为《解密》所做的研究统计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在 47 个国家进行了 83 次军事干预。这些事件从残酷的殖民战争和秘密行动到扶持亲英政府或遏制内乱不等。
此外,自 1945 年以来,英国已策划或实施了 42 次推翻外国政府的行动,涉及 27 个国家。这包括情报机构的活动、秘密和公开的军事干预以及暗杀行动。
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英国殖民官员自认为对其他国家的人民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体现在数十年间众多的种族主义法律、态度和政策上。在他们自己的观念里,正是这些优越感为他们对受害者的镇压提供了正当理由。
这种优越感至今仍屡见不鲜,表现在各种观点中,比如英国在欧洲可以独善其身,英国独自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发展中国家在“新帝国”中会过得更好。
埃尔金斯指出:“英国的帝国民族主义一直延续至今,并支撑着英国那种认为这个弹丸小岛国是巨人、随时准备依据其历史经验向世界提出主张的信念。”
她补充道:“在当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帝国主义民族主义都不会如此明确地产生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后果。”
自我防卫
英国官员在外交政策中暴露其持续存在的帝国心态的方式实在太多。英国刚刚轰炸了也门,声称这是在进行“自卫”,这种自封的权利只适用于白厅官员及其盟友。
再看看他们是如何谴责伊朗这样的国家企图获取核武器的——而他们自己却在扩充英国的核武库,对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却保持沉默。
英国陆军前司令尼克·卡特爵士将军近期思考道:“现在是否是通过军事行动终结伊朗核武器野心的时机?”但德黑兰绝无此权利。
英国刚刚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舰前往亚洲巡逻,并据打击群指挥官詹姆斯·布莱克莫尔准将的话说,要传递英国海军和空军实力的“强有力信息”。
他补充道:“这关乎支持从印太地区到英国的关键贸易路线,支持该地区的伙伴和盟友,表明如有需要,我们将作为一支有能力且值得信赖的力量出现。”
布莱克莫尔的这番话或许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50 年代,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正在鸦片战争期间炮轰中国的港口。
英国那种极端的国家机密主义,以及对公众了解部长们所做之事的基本情况这一权利的蔑视,也是长期灌输给精英阶层的那种优越感的一部分,这种优越感根植于历史之中。
帝国的终结
帝国的余晖还能维持多久?例如,有几个国家出现了要求废除查尔斯国王的国家元首地位、改行共和制的呼声。
牙买加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就是否成为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而伯利兹和巴哈马也有望举行类似的投票。格林纳达和圣基茨和尼维斯的政界人士也提出了本国与英国王室断绝关系的想法。
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存在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对,原因是英国皇家空军利用该基地支持以色列实施种族灭绝。在肯尼亚,议员和律师们正在就英国军队杀害当地民众和破坏环境一事向其提出质疑。
联合国继续定期呼吁那些帝国遗留下来的地区实现真正的自治。
英国的帝国霸业自始至终都有挑战者和反对者,即便在其鼎盛时期亦是如此,如今更是如此。如今有希望终结这一局面,从而在我们的历史上首次推行一种基于倡导普世价值和真正国际规则的体面的外交政策。
![]()
作者:解密英国 | 马克·柯蒂斯
图源:美联社 | 编译:24时观象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