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早晚高峰的广州地铁站,闸机前的乘客个个行色匆匆,掏出手机调乘车码、扫码、进站,整个流程本应一气呵成。可10月30日,不少广州通勤族却被地铁APP里的“摇一摇”广告搅局—手机刚举起来准备扫码,轻微的晃动就触发了广告弹窗,关了又弹、越急越乱,有人因此错过地铁迟到,有人在闸机前被身后乘客催得满头大汗。
好在,这场让打工人“抓狂”的广告风波,最终在网友吐槽与媒体关注下迎来整改:广州地铁明确回应,10月30日关注到投诉后已当日下线该广告,到现在多天再实测,乘车码页面的“摇一摇”广告已彻底消失。
![]()
我们再重头理一理这事情要:从10月30日说起。当天,许多人在社交平台集中吐槽广州地铁APP的不合理设计:乘车码下方的“摇一摇”广告灵敏度极高,早晚高峰赶时间时,抬手扫码的动作、甚至地铁车身的轻微晃动,都会被APP判定为“摇一摇”指令,直接跳转至电商广告页面。“本来3秒能过闸,现在要花半分钟关广告,后面排着长队,真的太尴尬了”“关闭按钮藏在角落,老年乘客半天找不到,堵在闸机口急得团团转”。更让网友不满的是,有乘客联系客服反馈时,得到的回应竟是“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这番言论瞬间点燃舆论,不少人质疑:“公共服务APP的核心是便民,怎能为了广告收益牺牲通行效率?”
![]()
好在吐槽没有石沉大海。广州地铁10月30日当天关注到网民的集中建议后,便第一时间吸取意见,于当天下线了乘车码页面的“摇一摇”广告 。后来,我们再乘坐地铁,打开广州地铁APP实测,进入乘车码页面后,原本的“摇一摇”广告模块已不见踪影,扫码通行恢复了往日的顺畅。
为何“摇一摇”广告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感?关键在于它找错了投放场景。作为全国客运量第三的地铁系统,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5年6月广州地铁客运量超2.65亿人次,早晚高峰的体育西路、珠江新城等换乘站更是人流密集。对通勤族来说,乘车码是“刚需功能”,扫码过闸追求的是高效便捷,而“摇一摇”广告却把这种刚需变成了“被动广告观看”——它借助手机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设备,将用户的无意动作转化为广告触发指令,本质上是对用户自主权的剥夺。这种“防不胜防”的广告形式,在分秒必争的通勤场景中,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
其实“摇一摇”并非天生招人嫌。2012年微信首次推出这一功能时,摇手机就能匹配附近用户,一度成为社交潮流;2015年春节的摇一摇红包活动,更是让亿万用户乐在其中。但随着互联网商业化加速,这个原本用于互动娱乐的功能,逐渐沦为广告商的“流量收割机”。对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广州地铁APP来说,乘车码页面就是“黄金广告位”,海量客流叠加下的广告收益相当可观,这也是这类广告屡禁不绝的核心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摇一摇”广告早有监管红线。2023年工信部就明确要求,不得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2025年7月出台的《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进一步细化了触发阈值——加速度不小于15m/s²、转动角度不小于35°、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同时要求设置便捷的关闭渠道 。但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曝光量,暗中降低触发灵敏度,让用户的轻微动作就能触发广告,钻了技术监管的空子。而此前最高3万元的罚款,与百万元级别的广告收益相比微不足道,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
广州地铁此次快速整改,体现了对用户诉求的重视,但这场风波也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公共服务APP的商业化边界在哪里?地铁APP作为民生服务工具,核心价值是保障出行便捷,广告变现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干扰基础功能、牺牲用户体验。
如今,广州地铁APP的乘车码已恢复清爽,通勤族的扫码之路重新顺畅。但大家更期待的是,这次整改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效治理的开始。希望所有公共服务平台都能记住:商业变现的前提是尊重用户,科技赋能的初衷是方便民生。只有守住这个底线,才能在商业利益与公共权益之间找到平衡,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服务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