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有言:“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其实,生活的走向,往往藏在我们的言行当中。
而那些日子越过越好的人,在这样三个方面做得格外到位:
管得住嘴,分得清听,稳得住心。
当一个人开始在这三处下功夫,便是他走向富足与安宁的开始。
![]()
1、嘴不争对错,则贵
《明心宝鉴》有言:“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
与人交往,言辞不当,即使有理,也可能变成伤害。
执着于在言语上占据上风,往往赢了场面,输了情分。
世间事,并非所有是非都对生活有意义。
把精力消耗在无谓的争辩上,是对自身能量最大的损耗。
言语温和,态度坚定,远比咄咄逼人更有力量。
明朝礼部尚书杨翥(zhù),虽身居高位,平日里却待人十分温和。
杨翥素来喜爱骑驴出行,可邻居老来得子,婴儿一听到驴叫便哭闹不止。
邻居碍于他的身份,始终不敢提及。
杨翥得知后,并未辩解,也未抱怨,只是平静地卖掉了驴,此后上朝办公全靠步行。
此前,邻居家丢了鸡,曾指桑骂槐暗指杨家,家人想要理论,却被杨翥拦下:
“坊市中姓杨的不止我一家,何必为此争个是非。”
他始终闭口不争,以包容化解猜忌。
邻里被他的气度打动,愈发敬重他,后来还自发为他家守夜防贼。
古语有言:“辩者不善,善者不辩。”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能言善辩。
但多说一句无益的话,就可能多添一份不必要的麻烦。
把争辩对错的时间,用来做些实在的事,反而会更充实。
放下对言语胜负的执着,关系才能融洽,生活才能安宁。
当我们停止用言语去争夺虚无的胜利,才能真正开始积累厚福。
![]()
2、耳不听是非,则明
《省心录》有言:“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
我们的耳朵,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各种是非流言、他人评说。
如果将这些话统统装进心里,必然会搅乱心神,徒增负累。
闲言碎语,飞短流长,应让其左耳进右耳出,不让其污染心田。
内心清净的人,往往懂得筛选和过滤。
他们选择将注意力放在有益身心、关乎自身成长的事情上。
唐代刑部郎中程皓,向来以清明通透著称。
同僚聚会时,常有多人围坐议论他人长短,或是散播无凭无据的流言。
程皓始终静静地坐在一旁,既不凑前旁听,更不随声附和。
任凭旁人说得热闹,他自守本心不为所动。
待议论稍歇,他才会温和开口,客观替人辩解。
一次,他在大庭广众之下遭人无端辱骂,言辞刻薄。
身旁同僚皆为他愤愤不平,劝他当场理论,程皓却淡然起身避开。
他不听无谓之是非,不被流言裹挟,内心始终保持清明。
与人相处时能明辨善恶、不偏不倚,最终赢得满朝上下的敬重。
有谚语道:“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如果每句话都往心里去,那心情永远得不到安宁。
不听是非,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们能因此远离负能量的漩涡,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判断力的准确。
内心澄澈明了,前方的路自然也就清晰了。
![]()
3、心不计得失,则顺
有句老话说得好:“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
人之所以感觉活得累,常常是因为计较的太多。
得到时欢喜,失去时懊恼,一颗心随着得失而起起伏伏,片刻不得安闲。
然而,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
有些东西,你越是紧紧抓住,它反而流失得越快。
文学家柳宗元,早年仕途顺利,名动长安。
后因参与革新失败,被贬至偏远的永州。
面对这巨大的落差,他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失去官职、远离京城的痛苦中。
他寄情山水,走访民间,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传世名篇,记录了当地的美景与民情。
他观察到百姓的疾苦,推行良策,改善民生。
放下了对个人荣辱的过度计较,他的心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起来,在文学和为民做事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他的好友韩愈评价他,虽遭贬黜,文笔却更好,名气也愈发大了起来。
范仲淹曾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为外物的得到而狂喜,也不因个人的际遇而悲叹,内心的平静由此而生。
生活总是有起有伏的,不可能处处都是坦途。
若总是执着于计较得失,那人生这段旅程处处都是焦虑。
不如学着接受,接受一切得到与失去。
得到了,是生活的馈赠,心怀感恩;失去了,是缘分的尽头,坦然放手。
当内心不再被捆绑,行动才能从容不迫,生活自然顺畅起来。
《小窗幽记》有言:
“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人生这场修行,归根结底是修心。
而修心的功夫,最直接地体现在我们的嘴上、耳中和心里。
当我们开始收敛言辞,便会发现人际关系变得简单;
当我们学会屏蔽杂音,便能感受到内心的清明;
当我们放下得失计较,便能体会到生命的宽阔。
就在这一点一滴的修正中,我们终将走向那个更加平和、从容、也越来越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