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美联合国再交锋,美逼中国买单,耿爽再现名场面,对美反将一军

0
分享至

中美代表在联合国交锋,美国逼中国对气候问题买单,中方拒绝接受这种无理要求,对美反将一军。那么,这场争论到底在吵什么?美方的“指控”又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中美联合国再交锋

当地时间11月6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气候与安全问题的公开会上,美国代表突然挑起争论,直接指责中国碳排放过高,还宣称中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经济优势,同时污染环境”,言辞颇为尖锐。

紧接着,他又切换话题,称美国的环境政策“堪称典范”,是全球各国应该效仿的榜样,试图以此强化自己的道德高地。



面对这种指责,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三次回应,态度坚决、逻辑清晰,毫不退让,直接驳回了美方的偏颇说法.

并强调了中国在气候治理上的实际贡献和责任,维护了国家立场的正当性和公信力。



美国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也很直白,就是用“快照”代替“纪录片”。

他们选取当下的一个数据点,标上“中国碳排放总量最高”的标签,然后试图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国身上。

这种衡量方式明显很片面,它根本没有考虑历史累积的排放量,也没有算上人均排放的差异,更忽略了各国发展阶段的不同现实。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道德指控,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硬生生简化成了“谁对谁错”的判断题,而且这显然对美国最有利。

轮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站出来的时候,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耿爽再现名场面,对美反将一军

耿爽一开始还尽量委婉,用“某常任理事国”来指代美国,但面对对方公开的指责,他也毫不客气。

耿爽开门见山地说:“既然美方不含蓄,我也不含蓄了。”

这句话直接拉开了反击序幕。

他坦然承认,中国目前的碳排放总量是全球最高的,但紧接着,他开始校准这把明显偏颇的“尺子”。



他提醒在场的人,要看到这个总量背后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口超过14亿,同时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国际生产和贸易中承担了大量责任。

换句话说,不能只看一个数字就简单下结论,而忽略了背后复杂的历史、人口和产业背景。



更关键的是,他引入了另一个更公平的维度——人均排放。

在这个维度上,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不到美国的一半。

这不是辩解,而是要求用一把更科学、更全面的尺子来衡量。



当标尺被校准后,就该看看双方放在天平上的“秤砣”,究竟谁的更重,谁的又是虚有其表。

责任的重量,从来不只取决于今天,更取决于历史的“负债”和未来的“资产”。

耿爽开始抛出第一个重磅论据,他明确指出,从工业革命开始算起,美国才是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负债方”。

这块沉甸甸的秤砣,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耿爽当场发问:“是谁退出了《巴黎协定》?是谁阻碍全球气候合作?”



这振聋发聩的质问,直指美国曾两次退出气候协议的背信行为,以及其国内一边敦促他国减排,一边本国油气产量却在不断上涨的矛盾现实。

他们的承诺,轻飘飘,没有分量。

反观中国,每一份重量都有扎扎实实的数据和行动支撑。

耿爽用事实说话,中国不仅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更在用行动践行。

到今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例已接近60%。



光伏和风电的装机总量,占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更是连续多年领跑全球。

这些行动,构成了一个分量十足的实心秤砣。

在这架天平上,还有一个关键的“公平砝码”,那就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这个原则,正是巴西、印尼、埃及等众多发展中国家坚定支持中国立场的核心原因。



这场关于碳排放和气候责任的激烈交锋,看似是一场围绕环境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却暗藏着深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

表面上讨论的是减排、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谁来定标准、谁来衡量、谁来说了算,这些问题背后的意图才是核心。

美国之所以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以气候议题发声,并非单纯关心环境,而是将气候问题变成了自己全球战略的一枚棋子。

他们把“环境公义”包装得高大上,但实质上,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精心算计。



首先,这是话语权的争夺。

美国希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保持主导地位,让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从而在全球舞台上维持其长期以来的霸权地位。

另外,这还是经济利益的布局。

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环保壁垒和贸易规则,美国试图控制绿色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确保自己在新能源、清洁技术和相关产业中占据主导,从而对其他经济体形成约束,尤其是对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竞争对手。



再次,这也是国内政治的考虑。

美国政界与传统能源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推动所谓“绿色正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服务于那些煤炭、石油等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

简言之,美国打着环保旗号,但真正关心的,是政治与经济双重利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逻辑。



中国推动减排、发展绿色能源,核心动力来自国内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的自发回应,而非为了取悦任何外部国家,也不是为了迎合国际舆论。

中国做气候工作,不是为了博眼球,更不是为了在全球舞台上争光,而是基于长期发展战略、能源安全、环境改善和民生需求的综合考虑。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气候行动更稳健、更具连续性,也更有说服力。

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把发展和环保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解决方案的中国,而不是单纯被指责的“污染者”。

可以说,中美两种方式的根本差异在于出发点和动机。



美国更多是在用气候议题为自己谋取战略利益,而中国是在用实际行动解决自身问题,同时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这样的对比,也让国际社会逐渐明白,所谓的碳排放责任,不应只看表面数据,更要看背后的逻辑、动机和可持续性。

所以,当耿爽发言结束后,现场那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以及美国代表低头不语的被动场面,就不难理解了。

世界看得越来越清楚,谁是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谁又在利用问题,制造新的不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来科点谱 incentive-icons
来科点谱
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
2603文章数 3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