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最近几年,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接触“熵增定律”之后,会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过去很多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很多混乱的生活状态,也找到了根源。有人甚至说:“理解了熵增,我才真正理解了人生。”
这让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来自热力学的物理概念,会在普通人中间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它究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熵增定律本身。
一、什么是熵增?
熵(Entropy),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如果没有外界干预,系统的混乱度(即熵)只会不断增加,不会减少。换句话说,宇宙天然倾向于从有序走向无序。
举个例子:你把一滴墨水滴进一杯清水中,墨水会慢慢扩散,最终整杯水变成均匀的淡蓝色——这个过程不可逆。你无法让墨水自动重新聚集成一滴。这就是熵增:系统自发地走向混乱。
听起来很物理,对吧?但奇妙的是,当我们把“熵增”这个视角投射到生活、组织、甚至人生时,会发现它惊人地贴切。
二、熵增,是世界的默认状态
很多人之所以被熵增理论“点醒”,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残酷却真实的底层逻辑:混乱不是偶然,而是常态;秩序不是自然,而是努力的结果。
想想看:
你的房间,如果不收拾,很快就会堆满杂物;
一段关系,如果不经营,感情会慢慢变淡;
一家公司,如果不持续创新、优化流程,就会陷入内耗和低效;
一个人的身体,如果不锻炼、不节制饮食,健康就会下滑。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都是熵增在起作用。世界天然倾向于“躺平”、混乱、衰退。而所有我们看到的秩序、效率、美好,都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对抗熵增的结果——需要能量输入,需要刻意管理,需要持续行动。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就明白了:原来我并不是“懒”或者“失败”,我只是没有持续对抗熵增。这种认知,反而带来一种释然和清醒。
三、顿悟,源于对“反常识”的确认
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被各种“自律”“高效”“逆袭”的故事轰炸。我们被灌输一种错觉:成功很容易,只要方法对、意志强,就能轻松掌控人生。
但现实呢?现实是,即使你制定了完美的计划,也可能因为一次感冒、一场意外、一次情绪崩溃而中断。你越努力维持秩序,越能感受到那种“逆流而上”的疲惫。
这时候,熵增理论就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混乱是默认设置,秩序才是例外。
这种“反常识”的真相,反而让人如释重负。它解释了为什么坚持很难,为什么改变不易,为什么“躺平”那么有诱惑力——因为那才是顺应自然的状态。
而真正的成长,不是追求完美无瑕的秩序,而是在混沌中持续投入能量,一点一点重建局部的有序。
四、对抗熵增,就是生命的意义
物理学家薛定谔曾说:“生命以负熵为食。”意思是,生命的存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从环境中汲取能量,用以对抗自身的熵增。
放到人生层面,这句话极其深刻。
学习,是在对抗认知的熵增;
锻炼,是在对抗身体的熵增;
沟通,是在对抗关系的熵增;
创新,是在对抗组织的熵增。
每一次主动选择,每一次自我约束,每一次走出舒适区,都是在向宇宙宣告:“我不接受默认状态,我要创造属于我的秩序。”
这种对抗,不是为了永远胜利——因为熵增终将获胜(死亡就是终极的熵增)。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尽可能高的质量与意义。
所以,那些被熵增理论“顿悟”的人,其实不是突然变得悲观,而是变得更清醒、更坚定。他们不再幻想“自动变好”,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我愿意为哪些事持续投入能量?”
五、结语:在混沌中点亮微光
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宇宙终将归于热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意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一切终将消散,我们此刻的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
就像黑暗中的烛火,明知会被风吹灭,依然选择点燃——不是为了照亮整个黑夜,而是为了证明:在这片混沌之中,曾有人选择过光明。
所以,如果你也被熵增理论触动,请记住:顿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真正的智慧,不是看透世界的混乱,而是在看清之后,依然愿意每天花一点力气,把自己的小角落整理得更好一点。
因为对抗熵增,就是对抗虚无;而每一次对抗,都是对生命最庄重的致敬。#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
熵增定律+熵减法则(套装全2册)解开一切人性问题的底层规律,精神内耗自救指南,轻松应对烦恼人生 任正
¥18.75
京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