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正文《这一轮的机会,和以往都不一样》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他留言问了我几个段永平采访中的问题,我想了想,还是公开写一篇文章吧。毕竟解读的机会本身也难得。
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马老师金句频出那会儿了,商界里面找到一个还愿意跟大众交流的华人,挺难的。
我完整的看了段永平在美国加州被采访的记录。
我个人的体会,有三点。
第一点,他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中。
父母也没说要望子成龙,也没说非要让他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
就是说,给你机会,让你试。
这一点我很认同,我挖苦过很多次关于普鲁士教育,以及配合普鲁士教育的父母。
我们古人就讲君子不器,但是无论是普鲁士教育还是这些着迷的父母,就努力的在器,努力的把孩子培养成键盘鼠标工具人。
然后又纳闷,为什么他们35岁会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我也纳闷,一个鼠标,旧了,不报废,难道你会收藏到65岁?
当你选择培养自己成为鼠标的时候,你又怎么可能拒绝废旧鼠标的命运呢?
这事儿没有逻辑。
这就是我体会的第二点,段永平非常有逻辑,也非常强调逻辑。
他自己因为被承诺的股份没有兑现,愤而离职,带兄弟们另起炉灶。
那么他自己就坚信,你不能双标。
你做为骨干,老板不兑现承诺,你受不了,那么当你作为老板的时候,如果你双标了,也学过去的老板,那你的骨干,同样受不了。
就像他认为,他管得太多太宽,手下的人就难以成长,他给下面的人做事的机会,犯错的机会,人家才能成长。
这也是一套简单的逻辑。
如果你不尊重逻辑,你又不放权,又指望下面的人成长,你又管得个宽,又想享受甩手掌柜的清闲。
那还是你没有逻辑。
你可以看到,段永平身上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没有既又也还,没有东食西宿。
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
因为有句话,我讲过绝对超过一百遍。
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
我们很多人,是既又也还的。
我没钱,我一定要娶个天仙女,最好是白娘子,倒贴一个药铺。
我月入5K,颜值5分,我一定要嫁给董宇辉,婚后还得我管钱。
一个人,你时时刻刻能够想起来这句话: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愿意放弃什么。
你的逻辑感就会特别强,这就是你能够在段永平身上感受到的,他的内耗趋于零。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讲出那句话。
也是我体会的第三点:所谓赚钱,就是做自己懂的事。
那天那个满级读者,他想让我解读的是什么?
是投资方式。
段永平所坚持的价值投资,所坚持的投资企业的方式,为什么我不采用?
是我不认同他么?
不,恰恰是因为我太认同他,所以我不采用呀。
你仔细翻开段永平的投资记录,他主要的方向是什么?
是网易,是苹果,是茅台,这是他自己讲的。
为什么是这些?
因为网易是做游戏的,他也是做游戏的,他看得懂,他知道这家公司值多少钱,以及将来能不能做大。
因为苹果是做消费类电子的,他也是做消费类电子的,他看得懂,他知道这家公司值多少钱,以及将来能不能做大。
因为茅台是他那个岁数的,国内的商人群体日常消费中的文化符号,他太清楚太了解。
有没有其他的?有,但是他不懂。
不懂的东西,他就只是尝试下,比如他不懂挂钩石油的金融产品,他甚至连持仓成本都没弄清,只是听朋友介绍,就买了1亿美金。
然后发现自己搞错了,于是止损,亏了1000万。
更多的东西就是试试,错过了就错过了,他自认错过了谷歌,错过了英伟达。
这是没办法的,因为不懂嘛。
你看,人家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这么近距离接触这些企业家,他依然坦率地的讲,没弄懂,就没弄懂。
看到了么?
他真正的投资秘籍是他投了什么?不,不是的,是他的那句话。
我懂什么,我就投什么。
如果你发自内心认同段永平,你就该遵守他这句话。
我正是因为发自内心认同这句话,所以我才不投他投的呀。
因为他懂的那些,我不懂嘛,我不懂企业呀。
他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创始人,他自己做成过企业,而且做的规模很大。
他是站在企业家层面上的懂游戏,懂消费类电子。
我做过企业家么?不,我没有。
我年轻时,在芯片企业做过架构师,在甲方做过架构师,自己创业,但是没做起来,就被收购了。
我对哪怕是自己从事过的行业,也懂不到他那个程度。
你让我判断一个企业,我判断不到他那个水平,那我怎么可能去像他那样投呢?
即便是同一个行业的人,你坐到不同的位置,你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你比如段永平讲他判断诺基亚必然倒闭,理由是诺基亚发布的新产品,连他都不会用。
我就非常认同。
认同的前提是我真的做过产品部门的负责人,我非常清楚产品和用户的关系。
就像我那天在这一轮机会里面,第三部分我讲花钱的事情步骤短,赚钱的事情步骤长。
我特意举了一个遥控器的例子,按键每增加一个,用户丢失一半。
我这个比方这么形象就是因为我干过这行,我非常清楚要怎么伺候用户,我非常清楚产品经理的视角。
所以他那么评价诺基亚我能听懂,但是他预判诺基亚要倒,对不起,我无此能力。
这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你行到哪一步了,你的知才可能跟到哪一步。
我做过高管,近距离伺候过甲方大领导,伺候过乙方大老板,所以我能够听懂一部分指示。
作为参谋,比起小兵,我听得懂司令说什么,但是我没有做过司令,我自己判断不了司令的那些决断。
那我懂什么呢?
我就只懂一件事,那就是大数定律,在部分金融市场里的应用。
这件事儿,我懂得透透的。
我08年开始接触金融市场,从什么开始做起?是从巴菲特的捡烟蒂,从捡那些估值低于价值的企业做起的么?
不,不是的。
是从捡乌龙指做起的。
捡烟蒂是需要金融知识的,是需要商业知识的,捡乌龙指,不需要。
捡乌龙指的本质就是最早年的,我年轻那会儿很流行的秒杀。
一个手机,一块钱,你买不买?
如果二手渠道通畅,我只要填写二手收购的收货地址,他300收,我1块钱买进来,我倒手就是299。
看到了?我不持仓的。左手买入,右手就卖掉了。我挣的就是秒杀的钱。
那你把这个原理挪到金融市场上,是一样的,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平台的不同编号的交易品之间,或者在不同平台之间,资金是可以实时流通的情况下。
就等于秒杀写二手地址。
你可以把平台看作菜市场,菜市场里有很多摊位,某个摊位有人标错了价格,鸡蛋一分钱一斤,同样的鸡蛋,隔壁摊位三毛,那我直接就把这个鸡蛋收进来,卖给隔壁摊位。
两毛九,就到账了。
就这么个游戏,没啥神奇的,运气好的时候一单捡过几十万,几年一次。
运气差的时候捡几百,平均下来一天几次。
运气中等捡几千几万,时有发生。
为什么?
因为大数定律在起作用。
市场里那么多人交易,总有人把买入和卖出的按钮看错了,总有人输入数字,输错了。
我早年就做这个起家的,手动,捡这个。
等我捡到足够雇人的钱,我才开始做真正的程序化高频交易。
在那之前,我都是一个人拿着个鼠标按按按,知道的是投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挑星际呢。
这就是我的根据地,我懂的就这个。
我那天在第五部分里面摘录的十几年前的交易日记,每一条都是宝贵的经验。
而这样的经验,我当年天天都在写。
这是什么?
这还是第三部分提到的遥控器原理呀。
这件事儿,或者说这个小的领域里,我走的就是比绝大多数人都远。
傅红雪每天拔刀一万两千次,我当年每天按鼠标按键,只怕都不止一万两千次。
因为一个游戏鼠标的出场标准是几千万次按不坏,可是当时在我手里连一年都用不到就会坏掉。
在这个领域里,你走得比别人远,那这就是你懂的东西,就是你的根据地。
待在根据地里,怎么打怎么赢,这就叫做懂的事情。
段永平也好,巴菲特也罢,他们懂的事情,比如商业帝国,那件事的资金容纳力很强,可以容纳大资金。
而我的经历,使得我懂的那个领域,它的资金容纳力很弱。
所以当我资金变多了,我就得突破自己的根据地,去试图研发其他的投资策略。
可我又不懂别的,咋整呢?
合作。
我当年刚开始雇人的时候,就靠这门捡乌龙指的手艺说服别人,我说,咱们即便做不成职业化的高频,也不用怕。
靠我这门手艺,我一个人干活也能养活个小团队。
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守门员,而一支球队,只要你自身是打不死的小强,你就总有机会破人家的球门。
你看?这就是做自己懂的事情这句话的力量。
你不需要懂段永平那么大,你只需要懂一丁点儿,就有了与人合作的机会。
你懂的那一点,就是你的核,自此,你人生的雪球就有机会滚起来了。
雪球这东西,有核,才能滚,没核,只能滚,滚蛋的滚。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正文《这一轮的机会,和以往都不一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