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亚门—无颌总纲(下)
5.花鳞鱼纲
花鳞鱼纲(学名:Thelodonti)是脊索动物门无颌总纲下的一个纲。生存于奥陶纪至泥盆纪;中国泥盆纪地层中已有发现。
![]()
(1)动物学史
1984年,在云南曲靖翠峰山群下部西屯组考古发现花鳞鱼类微体化石,花鳞鱼类是无颌类中一个重要的纲,具有极小的,特征明显的鳞片,鳞片在全球中古生代地层又广泛分布,加之该类鱼演替快,所以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意义。
(2)形态特征
体形小的鳍甲鱼形类。包括头部,通体覆以形似盾鳞的小齿,极完整鱼体发现,因此对其了解极不充分。口孔端位或亚端位。眼孔侧位。除下歪尾外,尚有侧鳍。其鳞片广泛分布,是鉴定地层年代的好材料。
(3)下属目
叉尾花鳞鱼目(Furcacaudiformes)
花鳞鱼目(Thelodontiformes)
(4)叉尾花鳞鱼目
叉尾花鳞鱼目(学名:Furcacaudiformes)是花鳞鱼纲下的一个目。
①下属科
尼考里维鱼科(Nikoliviidae)
椎鳞鱼科(Lanarkiidae)
叉尾花鳞鱼科(Furcacaudidae)
②尼考里维鱼科
尼考里维鱼科(学名:Nikoliviidae)是叉尾花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尼考里维鱼属(学名:Nikolivia)是尼考里维鱼科的模式属。
③椎鳞鱼科
椎鳞鱼科(学名:Lanarkiidae)是叉尾花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椎鳞鱼属(学名:Lanarkia,意为“来自苏格兰拉奈克郡的”),是一属已灭绝的花鳞鱼类,生存于志留纪晚期的苏格兰和加拿大。
恐怖椎鳞鱼(学名:Lanarkia horrida)是椎鳞鱼科椎鳞鱼属的动物。
④叉尾花鳞鱼科
叉尾花鳞鱼科(学名:Furcacaudidae)是叉尾花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a.柯马提鱼属
柯马提鱼属(学名:Cometicercus,意为“彗星般的尾部”)是一种已灭绝的花鳞鱼纲鱼类,生存于泥盆纪早期的加拿大西北地方,可由它似尾部的鳍及背部表观(如背鳍)辨认出来。
塔氏柯马提鱼(学名:Cometicercus talimaaae)是叉尾花鳞鱼科柯马提鱼属的动物。
b.福尔卡鱼属〈叉尾花鳞鱼属〉
福尔卡鱼属(学名:Furcacauda),也称作叉尾花鳞鱼属,是花鳞鱼纲已灭绝的一种生物,生存于志留纪至泥盆纪的加拿大。
形态特征:全长约9公分。身体宽扁,鳃孔位于眼后方,口小,可能具有叶状鳍。尾部有极明显的分叉,从分叉间的棘状构造推测可能有近似帆状的构造,尾部整体可能呈半月形。其近亲通常没有太复杂的生理构造,多从口直接接通到肛门;但福尔卡鱼的体内具有类似胃的结构,可能已经具有简单的消化系统。
海氏席格鱼(学名:Furcacauda heintzae)是叉尾花鳞鱼科福尔卡鱼属的动物。
(5)花鳞鱼目
花鳞鱼目(学名:Thelodontiformes)是花鳞鱼纲下属的一个目。曾经属于鳍甲鱼纲,后划出细分并独立。
①形态特征
花鳞鱼目的眼眶小、头部扁平、背部跟臀部有鱼鳍、尾巴形状下歪。
②下属科
腔鳞鱼科(Coelolepidae)
都灵鱼科(Turiniidae)
罗根鱼科(Loganelliidae)
③腔鳞鱼科
腔鳞鱼科(学名:Coelolepidae)是花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a.腔鳞鱼属
腔鳞鱼属(学名:Coelolepis)是腔鳞鱼科的模式属。
b.花鳞鱼属
花鳞鱼属(学名:Thelodus,意为“乳头般的小牙齿”)是无颌鱼类的一个属,属于花鳞鱼纲的腔鳞鱼科,也是花鳞鱼纲的模式属。花鳞鱼属包含多个物种,化石主要发现于北亚、欧洲与北美的志留纪后期地层,在东亚也有可能的纪录。物种之间可能存在极大的体型差异,全长由4公分至1米不等。由化石埋藏环境推测,有些物种可能栖息于近岸海域。
微齿花鳞鱼(学名:Thelodus parvidens)是腔鳞鱼科花鳞鱼属的动物。
④都灵鱼科
都灵鱼科(学名:Turiniidae)是花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都灵鱼属(学名:Turinia)是都灵鱼科的模式属。
⑤罗根鱼科
罗根鱼科(学名:Loganelliidae)是花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罗根鱼属(学名:Loganellia)是罗根鱼科的模式属。
6.缺甲鱼纲
缺甲鱼纲(学名:Anaspida)是一类已灭绝的无颌脊椎动物,他们第一次出现在志留纪早期,由于环境动荡,其中大多数物种在早泥盆纪都灭绝。曾经被视为七鳃鳗的祖先。
![]()
(1)形态特征
缺甲鱼纲为小型海洋无颌鱼类,没有沉重的骨盾,但有一条相当长的尾巴[3]。
体形小的头甲鱼形类,体长不超过15厘米。体呈长纺锤形而侧扁。头部覆以小骨片,口端位,和七鳃鳗、骨甲鱼类一样,头顶只一个单一的鼻垂孔和松果孔。鳃孔后移,6~15对。鳞片狭长,体侧上方的鳞片与下方的鳞片,组成开口向后的V形,反映其肌节像头索动物那样呈V形,而不是鱼类和圆口类的W形。尾为下歪形,只有侧鳍,未有胸、腹鳍的分化。有些种类,骨片和鳞片均不发育,甚至裸露。
(2)分布
缺甲鱼类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的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地层中,在中国曾报道发现于川东南晚志留世,标本保存差,尚待进一步研究。
(3)下属目
长鳞鱼目(Birkeniiformes)
(4)长鳞鱼目
长鳞鱼目(学名:Birkeniiformes)是缺甲鱼纲下属的一个目。
①下属科
咽鳞鱼科(Pharyngolepididae)
吻鳞鱼科(Rhyncholepididae)
拉姆萨萨鱼科(Ramsaasalepididae)
长鳞鱼科(Birkeniidae)
②咽鳞鱼科
咽鳞鱼科(学名:Pharyngolepididae)是长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咽鳞鱼属(学名:Pharyngolepis)是咽鳞鱼科的模式属。
③吻鳞鱼科
吻鳞鱼科(学名:Rhyncholepididae)是长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吻鳞鱼属(学名:Rhyncholepis)是吻鳞鱼科的模式属。
④拉姆萨萨鱼科
拉姆萨萨鱼科(学名:Ramsaasalepididae)是长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拉姆萨萨鱼属(学名:Ramsaasalepis)是拉姆萨萨鱼科的模式属。
⑤长鳞鱼科
长鳞鱼科(学名:Birkeniidae)是长鳞鱼目下的一个科。
长鳞鱼属(学名:Birkenia),早期鱼形脊椎动物的绝灭属。化石见于欧洲的上志留统(Late Silurian)到下泥盆统(Early Devonian),为一原始的无腭脊椎动物,脊椎长仅约10公分。游泳灵活,嘴位于末端,而不在腹部。与其亲属不同,头部骨甲不融合在一起,而由小鳞片覆盖。
7.茄甲鱼纲
茄甲鱼纲(学名:Pituriaspida),是一类已灭绝的古生代无颌鱼类,属于早期脊椎动物的重要演化分支。
(1)形态特征
头甲结构:头部覆盖三角形或盾形的骨质甲片,前端具狭长的吻突,可能用于探测环境或滤食。
感觉系统:头甲两侧常有侧向延伸的角状结构,可能分布感觉器官;部分种类具复杂的鳃腔开口,可能与呼吸方式相关。
体型与运动:体长通常不足30厘米,缺乏成对的偶鳍,推测以底栖滤食或缓慢游动为主。
(2)化石分布与地质年代
主要产地:化石集中发现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早泥盆世地层(约4.1-3.9亿年前),少量记录可能存在于中国。
灭绝时间:与其他甲胄鱼类类似,茄甲鱼纲在泥盆纪末期(约3.6亿年前)灭绝,可能与生态环境变化及有颌鱼类的竞争有关。
(3)代表属种
茄甲鱼属(Pituriaspis):模式属,头甲呈三角形,吻突细长,鳃孔排列特殊。
尼亚巴鱼属(Neeyambaspis):头甲更宽,侧角发达,可能适应不同生境。
8.骨甲鱼纲
骨甲鱼纲(学名:Osteostraci),属于无颔总纲下。头区包裹在形同拖鞋的头甲中,骨甲具骨细胞,故得名。如同大多数甲胄鱼类,其身上有骨质甲板覆盖。该亚纲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及北极地区;从晚志留世延续到晚泥盆世。在泥盆纪末期灭绝。
![]()
(1)形态特征
一对眼孔在头甲背面彼此离得很近,中间被松果孔分开。松果孔之前乃是纵长的哑铃状鼻垂体孔。头甲两侧具成对的称为侧区的凹陷带,其上覆以镶嵌起来的小骨片;眼孔之后有一与之相似的中区,这些区与感觉有关。头甲沿边缘折向腹面,其间是一个大的圆形口鳃室,由小骨片覆盖。口孔即位于该室的前缘。鳃孔10对排列在该室两侧。躯干和尾部披有肋状鳞,向后延伸为上歪尾。头甲后缘着生一对胸鳍,全部覆以鳞片而不具鳍条,此外尚有两个背鳍。
(2)下属
禅甲鱼目(Zenaspidida)
对称天国鱼科(Parameteoraspididae)
禅甲鱼科(Zenaspididae)
目Thyestiida
萌甲鱼科(Tremataspidida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