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次北美(美国、墨西哥)塑料回收再生行业考察开始报名了!!!
在全球塑料产量持续攀升、一次性塑料制品占比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塑料回收行业正迎来一轮以“全流程自动化”与“智能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技术重构。面对资源枯竭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压力,从传统分散式设备向集成化、智能化回收系统过渡,已成为业内共识。本文基于多项研究与装备方案,梳理塑料循环利用领域的工艺革新、系统集成、智能管控与市场前景,探讨该模式在可持续发展路径中的现实意义。
全球塑料回收格局的现实背景
全球塑料产量已由2004年的2.34亿吨增长至2021年的4.6亿吨,年均增幅约6.5%。与此同时,回收率却始终徘徊在10%–14%之间,形成典型的“高产出、低回收”悖论。塑料制品中,包装类产品约占总产量的36%,其中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两类材料在一次性容器与瓶类产品中占比最高。这意味着若能在此两类材料上形成高效循环体系,将显著降低总体废塑流入环境的体量。
![]()
图1全球塑料垃圾产生量
![]()
图2不同类型的塑料垃圾
联合国环境署指出,全球每分钟约有100万个塑料瓶被售出,每年使用塑料袋多达5万亿只。其中近一半为“一次性使用后即废弃”的制品。塑料垃圾在全球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约占12%,已成为21世纪最棘手的环境挑战之一。
从分拣到制品的闭环技术方案
针对回收链条分散、工序割裂的问题,业内研发出一类将“去标—分色—破碎—清洗—干燥—挤出—成型—出库”集成在一套自动化系统内的方案。该系统以PLC为核心控制平台,辅以AI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实时工艺调控、设备寿命预测与能效管理。
![]()
图3塑料废弃物预处理流程图
1. 预处理阶段:去标与分拣的智能协作
系统首先对来自家庭、工业及商贸端的废塑进行初步分类。
去标工序利用低浓度丙酮溶液破坏胶粘剂分子键,同时通过旋转刺轴实现物理剥离,约20分钟可完成一次循环。
分色工序则通过近红外光谱(NIR)传感器识别塑料的反射波长(70–1400 nm范围),基于朗伯–比耳定律判断材料类型与颜色。异色或含杂塑料由气动喷射系统剔除,同时配备电磁检测器去除金属异物,确保后续纯度。
![]()
图4去标工序
![]()
图5色选工序
2. 破碎与清洗:提高颗粒均匀性
通过双级破碎(粗碎→细碎)将塑料粉碎至可控粒径,颗粒经称重输送带自动分批。
清洗段采用水浴+真空干燥组合。湿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残水量,自动调节热风温度。
真空干燥系统维持1–10⁻³ Torr负压,在25 °C条件下干燥效率提升约3倍,底部填充硅胶吸湿层,进一步降低含水率。
此环节直接影响挤出段稳定性,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控制点。
![]()
图6破碎工序
![]()
图7清洗和干燥
3. 熔融挤出与造粒:核心能效环节
干燥后的塑料薄片进入螺杆挤出机。系统采用四段加热区,温度逐级提升至接近塑料熔点(如PET约250 °C、HDPE约180 °C)。螺杆低速旋转,既可避免分解,又能保证混合均匀。
挤出物经多孔模头形成细丝,随即冷却并经旋转切盘造粒。每一批粒径均匀的颗粒将进入储料料斗,为后续成型工艺提供标准化原料。
![]()
图8挤出工序
产品再造:塑料的“第二生命周期”
在造粒后阶段,系统可根据用途进入不同成型通道:
注塑成型:用于制造零件、板件与汽车内饰;压力可达5000–20000 psi,过程由压力传感器自动反馈控制;
吹塑成型:用于瓶类与中空制品,通过加热型坯(Parison)并吹气成形;
滚塑与压缩成型:分别适用于大尺寸壳体和高密度制品,如路砖、井盖等;
压延工艺:在220–250 °C区间下,通过多辊辊压制成薄片、薄膜,厚度可调,表面光洁度高;
丝材挤出:生产3D打印丝与塑料带,具在线测径系统,自动调节螺杆转速与风冷速度以保持恒径。
整个过程通过6轴倒挂式机械臂实现工序衔接。机器人可在不同模块间自动切换,实现“成品就地出库”,极大降低人工干预。
![]()
图9产品输出流程图
![]()
图10注塑工序
![]()
图11吹塑成型
![]()
图12压延工艺
![]()
图133D打印机耗材的挤出
自动化与数智化:从“控制”迈向“预测”
系统搭载PLC+IoT双层结构:底层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湿度、振动等数据;上层云端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异常诊断。AI算法结合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剩余使用寿命(RUL),提前规划保养,减少非计划停机。
此外,云端监控与远程诊断使企业可跨地域管理生产线,实现“无人值守+远程优化”的运行模式。对于资源受限的中小型回收厂,这种方案尤其具有吸引力。
—5—
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估
1. 环境收益:通过系统化回收,可显著减少塑料流入填埋场或环境中。以PET、HDPE为主的可回收料循环使用,每吨可减少约2.5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同时,部分项目已探索将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加热段供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与运营电费。
2. 经济可行性:与传统多段分体式设备相比,一体化系统节省约20–30%的人工成本,并因能耗优化与故障预测降低约15%维护支出。虽然初期投资较高,但在三至五年内可通过产能提升与废料利用率提高实现成本回收。
3. 产业延伸:再生颗粒除用于包装与建筑材料外,还正进入汽车内饰、物流托盘、3D打印耗材等高附加值应用。通过循环制造体系,企业可将“废料”转化为“资源”,形成新增长点。
—6—
挑战与未来方向
回收料不均质性仍是关键难题。不同来源的废料在熔点、添加剂残留上差异显著,对设备的温控与分选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法规门槛仍在抬升。尤其在食品接触与医疗包装领域,二次料使用受限,需强化可追溯体系与批次检测。
能源成本与化学品安全亦需统筹。系统采用丙酮、热油与高温元件,需完善防爆与通风设施。
化学回收商业化进度尚缓,与机械回收互补仍为短期主流。
标准化与互联互通:行业亟待统一回收颗粒质量标准与设备接口协议,推动跨厂协作与再生料交易透明化。
—7—
结语与展望
塑料回收的未来,不再仅是单一设备的效率竞争,而是系统性循环生态的构建。
这一集成化方案表明,当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与AI决策融合时,塑料废弃物可从被动处理转变为可预测、可优化、可盈利的资源流。
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政策激励、技术标准与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塑料循环利用行业将从“回收制造”迈向“再生智造”,成为工业可持续转型的重要支点。
(资料来源:Thakar, A., Lunagariya, P., Limbasiya, P., Tanna, B., Soni, S. (2025). A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Plastic 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In: Ramkumar, P.L., Abhishek, K., Mehta, H.B. (eds) Recent Advances in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Science. ICRAM 2025. Lecture Not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pringer, Singapore. https://doi.org/10.1007/978-981-95-0063-5_38)(需要原文可联系工作人员)
![]()
《废塑料新观察》上新啦
![]()
变局之中,信息即是机遇。《废塑料新观察》专刊已重磅推出5期!前沿政策、创新技术、市场脉搏,一手掌握。即刻订阅,抢占循环经济新赛道!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内容。如需部分电子版试读,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信息咨询,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电话:1890130993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