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徐廷华
第一次聆听二胡独奏曲《江河水》,是1965年在银幕上看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艺术纪录片的时候。
序曲过后,天幕上渐显旧中国凄苦的景象,演员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背景传来幽咽的《江河水》。低沉的男中音渐起:“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啊,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地呼喊,一次又一次地战斗,可是啊,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
从此,《江河水》连同那段苦难岁月的舞台缩影就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艺术界常有电影演出的赠券,一次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来宁专场演出,我有幸聆听欣赏。
市人民剧场座无虚席,闵惠芬除了演奏自己改编的《阳关三叠》《洪湖主题随想曲》《新婚别》以外,还演奏了《赛马》《二泉映月》《豫北叙事曲》等近十首名曲,其中的扛鼎之作就是《江河水》。
不愧是名家的演奏,带来了地道的艺术享受。名曲的韵味全都借助于演奏者揉弦、滑弦、连弓、跳弓、颤弓等技法,那长时间的颤音,过后的一顿一挫,行云流水,那瞬间的静场,继之以悲愤中的爆发。整个剧场鸦雀无声,惟有那撩人的乐曲在回荡弥漫。再看演奏者,只见闵惠芬左手娴熟地跃动于两弦之间,那持弓的右手运弓跌宕有致,音调渐强渐宏,表情随乐曲变化,身板伴乐曲起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早已融入那艺术的意境之中。这位艺术家用她特有的语言,撞击着听众的心灵。
我真正理解《江河水》,是当我拥有一张CD后。一遍又一遍地聆听时,我才领悟到为什么这一名曲经久不衰,因为其凄凉中有着深沉,悲愤中有着昂奋,苦难中有着希望,凄苦中有着精神。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无论是家庭、民族还是国家,当面对悲惨遭遇、苦难经历,总会从中孕育出抗争的力量,昂奋地挺立起来,去拼搏、去奋斗。乌云散了,天空蓝了,生活幸福了,日子好过了,孩子们仍会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物质贫乏的时候,需要精神;物质富裕了,也同样需要精神。
《江河水》的作曲者黄海怀,在创作《江河水》之前,还与另一作者合作编曲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这是与《江河水》风格形式迥异的乐曲。《赛马》一扫悲伤凄凉,风格奔放热烈。
是的,我们的生活需要《赛马》,也需要《江河水》,人在阳光灿烂的春天,容易忘记严寒的冬季;在丰衣足食的日子,容易忘记食不果腹的昨天。永远的《江河水》,使人不忘苦难,自强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