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步伐如何与时代发展共振?这是一道必答题。
过去5年,在山东的答卷上,“新”字格外突出:打造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发挥科产教协同育人“新合力”,精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职业教育改革“新格局”,为学生开拓多元发展路径。
新机制重塑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过去5年间,一场针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在鲁东大学循序渐进地展开。
招生专业总数由85个减少至59个,应用型学科占比70%,工农理本科专业占60%;勇做“减法”的同时,通过交叉融合,重点建设水利环境海洋、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等6个学科专业群;通过调整置换,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5个交叉学科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19个新兴专业。
“我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能力框架,促进教育供给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系统性推进学校深度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表示。
“十四五”以来,山东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布局集成电路、智能海工装备、机器人等领域相关专业,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新增本科专业点80%以上是社会急需紧缺专业。
不仅如此,山东省面向急需领域布局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培养实践性、应用性、融合性和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校,5年来,山东科技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开设“低空技术与装备”等人才培养特色班5个,建设“碳储工程”等微专业10个,确保人才培养与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在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看来,“学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新合力推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2025年毕业季,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王茜以一份仪器设备的研发报告通过毕业答辩,成为山东省首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一时间成为关注焦点。
她的这项实践成果是关于“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的精密胶合技术”的一套仪器设备。经专家认证,该成果实现了产品组装精度微米级,效率较传统提升两倍,达行业先进水平。
该成果正是产教融合下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顺势而为。
自2022年起,我国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山东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已与21家企业联合招收488名工程硕博士,校企共设课题、共建课程。2024年9月,该校成功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我们针对综合类高校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较多的特点,将以‘四共四通’(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记者注)为特征的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复制推广到其他专业学位领域,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加快推动所有工程类专业学位、所有专业学位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改革,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吴臻说。
目前,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山东省已开展3批省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确定的第三批试点单位含18所高校与80余家试点企业、科研院所,并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据统计,2025年省级科产教协同育人专项计划安排招生计划2800余个,较2024年增加500余个;省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专项计划较2024年增加200余个,“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新生态托举更多技能人才“出彩梦”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方“试验田”,它重新定义着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概念,也让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成为可能。
将企业生产线“搬进”校园,让课堂变成“没有围墙的工厂”,教材是紧跟企业技术更新不断更新的“活教材”,企业需求同时嵌入人才DNA——始于30年前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深度合作,在过去5年间继续大放异彩,成为产教融合新生态的生动案例。
“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通过模式迭代、生态共建、标准输出,让‘1’裂变为‘∞(无穷)’,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贯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秦青松说。
如何托举更多技能人才“出彩梦”?这一教育大省的答案是,以改革锻造新生态,以创新重塑新格局。
5年间,山东先后承担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以及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等“国字号”任务。
山东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有组织地推动“职教出海”。
今年9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冷波、姚咏琪奔赴非洲加纳,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能力提升”项目,为当地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据统计,山东省50所职业院校与34家企业合作,已在23个国家建设38所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并开发34项教学标准、36项教学资源、16项教学装备。
“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拓展职教出海领域、提升项目合作质量、促进优质成果共享,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力量。”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苏海勇说。
为职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山东也有多种探索。
2020年至今,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荣获一等奖8项,金、银、铜奖共计10项。通过与合作高校、企业一体化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该校实施“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年高职+2年本科——记者注),确保人才培养的衔接与递进。
如今,在山东,一座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已基本形成——中高职贯通、中职本科贯通、高职本科贯通等培养模式,已覆盖60%的中职学校、80%的高职院校和50%的本科高校,山东的学生有了更多选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