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干旱与疏于管理使这座城市濒临崩溃。
近日,持续的断水正将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千万居民推入广泛的恐慌之中。在经历了多年干旱以及降雨降雪持续减少的困境后,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上周发出了严厉警告:若11月底前仍无有效降雨,德黑兰居民将不仅面临强制用水配给,甚至可能最终被迫撤离首都。尽管危机信号早已在多年前拉响,但伊朗的统治者们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面前,始终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应对措施。
数十年来,少数专家始终在警示着这场迫在眉睫的灾难。然而,对于长期隔绝于贫穷边远省份苦难之外的大多数德黑兰居民而言,他们直到今天才切身体会到其他伊朗人早已承受多年的煎熬。
伊朗早已突破了生态的承载极限,其自然水系正遭到肆意破坏。德黑兰市消耗的水资源远远超出了其合理的份额,而这个国家的水资源政策始终在盲目地追逐“供水”数量,而非着眼于保护含水层等珍贵的水源根本。
在过去两年降雨量极低的背景下,政府为了安抚公众的恐慌情绪,仓促启动了从塔莱甘水库引水的隧道运河工程。然而,塔莱甘水库根本无法满足德黑兰的全部需求。这种跨流域调水非但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反而只是将德黑兰的水资源危机转嫁至他处,这已成为伊朗城乡之间环境不公的典型案例。
当局并未优先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厂,以生产优质水源用于含水层的回补,反而将资源错配,把重点放在为首都及大型农业项目修建水坝和调水工程上。事实上,德黑兰的大部分水源并非来自水坝:官方声称超过60%取自地下水。但公众的观感普遍与此相悖,对于德黑兰人来说,水坝的蓄水量似乎与他们的安全感直接挂钩——水坝越满,民心越安定。因此,在当下雨雪稀少导致水库水位急剧下降的时刻,民众的恐慌情绪正被急剧放大。
一场更深层的危机正显现在城市的地表之下。德黑兰这座特大城市,是在阿尔伯兹山麓的冲积扇上肆意蔓延开来的——这些由砾石和沙砾构成的宽阔锥体,本是减缓洪水和渗透地下水的天然屏障。然而,城市化进程却用沥青和混凝土将这些“海绵”彻底封死。 雨水、地表径流和融雪再也无法渗入地下,德黑兰的含水层正失去宝贵的补给来源。
其他面临类似降雨短缺的城市早已找到了解决方案: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弗雷斯诺市,通过修建蓄水池将水回渗至地下;南非开普敦在经历了2018年“零日危机”的切肤之痛后,也修建了蓄水池用以收集间歇性的洪水。
但德黑兰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用沥青和混凝土封堵了冲积扇,还将宝贵的雨水当作“废水”白白排走,从未实施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地下水补给管理计划。
这种自满是致命的。只要水龙头里尚能流出水滴,无论是伊朗的领导人、德黑兰的水务部门,还是大多数居民,似乎都未意识到这场危机的毁灭性程度。 这种虚假的错觉,仅仅存在于那些私有资源尚能掩盖真相的地方——富裕的高层住宅区,屋顶水箱的存在暂时缓解了断水的危机,但也同时掩盖了问题的真实规模。
这些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其他区域一样,依赖着地下水供应。然而,无休止的过度抽取正导致其下方的冲积层被压缩,地面沉降的迹象——建筑裂缝——已经开始显现。更可怕的是,这座城市坐落于多重断层之上。当地质物理学家长期预言的大地震一旦来临,这些因地面沉降而变得脆弱不堪的建筑很可能瞬间坍塌,造成的伤亡人数或将高达数十万。
城市的脆弱性还构成了另一重风险。随着水井干涸、农田荒废,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涌向德黑兰的边缘地带。这些贫民窟里,挤满了因含水层过度开采和特定经济政策(即在伊朗遭受制裁重压时片面强调“自给自足”)而被迫背井离乡的农民。
![]()
水资源短缺对这些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居民打击最为沉重。德黑兰郊区的供水本就更为匮乏,断水事件在这里往往会迅速演变为公共卫生危机,例如各类疾病的集中暴发。
政权很可能即将面临来自首都外围地区的剧烈动荡。 数百万沮丧而焦虑的伊朗人,或将再度走上街头,要求这个束手无策的政权作出切实的回应。
这自然引出了关于“撤离”讨论的那个明显疑问:德黑兰大都市区根本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维持其1400万人口的生活。
他们能去哪里?伊朗的哪个省份——更不用说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够容纳如此规模的生态难民?
佩泽什基安总统的言论,近乎荒谬。
一个更负责任、更廉洁的政府,本可以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争取时间、降低风险:比如向公众坦诚公布配给计划,并优先解决最当务之急。据匿名知情人士透露,德黑兰约有35%的供水因管道泄漏而白白流失,这本是一个相对容易解决的紧迫问题。
政府必须优先保障偏远地区的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确保最脆弱的群体获得优先保护。当局还应积极指导家庭减少日常用水量,并循环利用“灰水”——即由淋浴、浴缸、洗手池和洗衣机所产生的相对清洁的废水。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政府亟需通过投资污水三级处理技术、建设注入井与河床补给池,将水资源的再利用率提升至70%(而当前的利用率仅在20%至25%之间徘徊)。
此外,必须将含水层的补给列为最高优先任务,尽可能地扩大城市的透水表面面积,并严厉惩处长期的地下水超采行为。
家庭用户也应积极安装雨水收集系统——例如屋顶或庭院排水沟、蓄水池、初雨收集装置以及基础的过滤设备——用以满足非饮用水的需求。这类系统成本低廉、安装快捷且易于扩展。民众和决策者必须在明年夏季到来之前采取行动:目前,德黑"过多的、宝贵的饮用水正被浪费在蒸发冷却器和冷却塔上。
唯有如此,方能为这场危机“止血”,稳定整个系统,并为重建公众信任赢回一丝微光。
当然,始终有某些人士在鼓吹实施一项宏伟的工程——从阿曼海向德黑兰输送淡化水。但他们似乎全然未意识到该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环境与财政负担,及其高昂的真实成本。排向海洋的高温咸水将破坏沿海生态系统,而主要依赖化石燃料的高耗能需求,更是让每立方米淡水都背负着沉重的碳足迹。
然而,更严峻的真相存在于“管道的上游”。真正的解决方案,绝不可能出自一个由革命卫队和“水资源黑手党”所主导的现行水资源治理体系。
伊朗当下亟需建立一个全新的水资源治理体系。否则,德黑兰的未来注定是沦为废墟,数百万伊朗人将被迫迁往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土地。
![]()
作者:尼克·科萨尔是屡获殊荣的伊朗裔美国记者及水资源问题分析师。
阿里雷扎·纳德尔是研究伊朗与中东问题的独立学者。
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本文出处:Tehran’s Residents Are Panicking as Taps Run Dr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