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号,咱们外交部的发言人林剑开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问了,说菲律宾最近被好几轮台风猛烈袭击,损失惨重,听说中国提供援助了,能不能给点详细信息?
林剑证实了这事儿。他说,中方注意到了菲律宾的灾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对家属和灾区人民表示慰问。然后,重点来了,他说:“出于人道主义和对菲律宾人民的友好情谊,中方已向菲方提供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
![]()
不光是中央政府,林剑还提到,“中国的有关地方省份也正通过友省渠道向非受灾地区提供帮助。”
各位,我干国际时政这行快十年了,这几句话,信息量其实挺大的。
我知道,肯定有朋友一看到“菲律宾”这三个字,心里就“咯噔”一下。大家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哎?我们跟他们最近在海上那些事儿……这关系……还援助?”
确实,实事求是地说,咱和菲律宾这段时间,在海上那点事儿上,摩擦不少,气氛有时候挺紧张的。新闻里也常能看到,双方的船只在某些海域“打照面”,调门都不低。
按理说,这种政治氛围下,一方受灾了,另一方“冷眼旁观”似乎才是某些“国际政治玩家”的常规操作,对吧?
但咱们中国没这么干。
![]()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这事儿,得“一码归一码”地看。
这次援助,外交部的原话用词非常精准:“人道主义”和“友好情谊”。这两个词,分量很重,也恰恰点明了我们处理国际关系,尤其是邻里关系时的一个重要逻辑:政治是政治,人民是人民;分歧是分歧,灾难是灾难。
先说“人道主义”。
台风,这玩意儿是天灾。它可不分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也不管你持什么政治立场。它来了,就是毁坏房屋、掀翻船只、带走生命。根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的最新(我们假设是2025年11月的)报告,这几轮台风“组合拳”下来,已经导致数百人遇难或失踪,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惨剧。
![]()
在天灾面前,最首要的、最高优先级的,永远是“救命”。这就是超越国界、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作为菲律宾的邻居,一个搬不走的邻居,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看到了邻居家里遭了难,孩子没饭吃,伤员没药用。这个时候,你脑子里想的不应该是“哦,他家大人前两天还跟我吵过架”,而应该是“赶紧搭把手,先把人救了再说”。
这是底线,也是文明的共识。所以,这笔“现汇和紧急物资”,送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是在践行我们常说的“大国担当”。这个担当,不是说你多有钱、多强大,而是说在关键时刻,你愿不愿意伸出手,去拉一把那些正在受苦的人。
接下来说说,那个更有意思的词——“友好情谊”。
![]()
如果说“人道主义”是普世价值,那“友好情谊”就是针对中菲两国关系的特殊注脚。
很多人可能觉得,中菲之间除了海上的那点事儿,就没别的了。错了,大错特错。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在咱们中国的山东德州,有一座古墓,墓主人身份非常特殊,他是苏禄东王。
苏禄,是菲律宾古代的一个王国。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17年),这位苏禄东王带着庞大的友好使团,乘船跨越重洋,来中国访问。明成祖朱棣高规格接待了他。
不幸的是,在访问结束回国的路上,这位东王在德州病逝了。朱棣很难过,下令以亲王之礼厚葬了他,并让他的长子和部分随从留在中国守墓。
![]()
这一守,就是600多年。
现在,这位苏禄东王的后裔们,已经繁衍了二十多代,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公民,姓“温”或“安”,就生活在德州,和我们一样。
朋友们,这是什么?这就是中菲两国人民之间,超越了朝代更迭、政治风云的,长达几个世纪的“友好情谊”的活化石!
这种民间和血缘上的联系,是刻在历史骨子里的。
再往近了说。
中菲1975年建交。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经历过。我们关系好的时候,合作项目很多,给菲律宾人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
就说马尼拉那座著名的比诺多-王城大桥,2022年通车的,那就是咱们中国援建的。这座桥极大缓解了马尼拉老城区的交通拥堵,当地人都叫它“友谊之桥”。
当菲律宾老百姓每天开车驶过这座桥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便利。这种便利,就是“友好情谊”的体现。
这种情谊,不会因为海上的一些政治分歧,就瞬间消失。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即便是现代,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在灾难面前拉兄弟一把。
大家还记得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菲律宾称“尤兰达”)吗?那场台风对菲律宾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当时中菲关系,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处在一个低谷。
但中国是怎么做的?
![]()
我们第一时间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而且,我们还派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紧急开赴菲律宾的重灾区。
那是我印象中,“和平方舟”第一次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去执行纯粹的人道主义救援。我们的医疗队在船上做了大量手术,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灾民。
我当时看新闻,一个画面记得特别清楚:一位菲律宾的母亲在“和平方舟”上生下了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Araw”,意思是“太阳”,希望他像中国医生一样带来光明。
这就是“友好情谊”的韧性。
所以,咱们把时间拉回到2025年11月的今天。
我们再看外交部林剑的表态,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
这笔援助,它既是“雪中送炭”,也是“传统延续”。
在我看来,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向菲律宾,也向全世界,展示一种成熟、理性和富有人情味的“新邻里之道”。
什么意思?
第一,我们有处理复杂问题的定力。我们能清醒地把问题分开处理。海上的问题,是主权和权益问题,这没得商量,我们得谈,得按规矩来,立场坚定。但老百姓的生命问题,是人道问题,这也没得商量,我们得救,得按“邻居”的情分来,出手要快。
第二,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关系。政治家们可能会在会议室里激烈交锋,但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是和平、发展和灾难来临时的援手。中国这次的援助,就是直接面向菲律宾人民的。这说明我们看重的是两国人民的长远感情,不希望这种感情被暂时的政治分歧所绑架。
![]()
第三,这展现了我们的“善意”和“格局”。我们不搞“趁人之危”,也不搞“援助政治化”。你困难了,我帮你,不图你马上回报什么,也不附加什么政治条件。这就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体现。我们希望的是一个稳定、繁荣、和睦的周边环境。菲律宾好,对中国没坏处。
当然,我们这么做,也是在给菲律宾国内那些“噪音”制造者看。
我们知道,菲律宾国内有一些势力,总想把中菲关系往“对抗”的死胡同里推,试图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威胁”。
但中国这笔实实在在的、在关键时刻送达的现汇和紧急物资,就是最有力的反驳。
![]()
菲律宾的灾民拿到中国的帐篷、食物和药品时,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感受到谁是真正的朋友。
人心的向背,才是决定两国关系最根本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件事不大,但意义不小。它像一个风向标,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成熟和善意。
政治是复杂的,有博弈,有利益。但人性是相通的,有同情,有温暖。
我们当然会继续坚定维护我们在海上的合法权益,一寸不让。
但同时,面对台风的肆虐,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对菲律宾人民说一声:“挺住!我们祝愿你们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这就是我们,一个复杂、真实,但始终心怀善意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