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三,我坐在工位上改一份用户调研报告,改到第三遍时,隔壁新来的实习生探过头来:“哥,你还在手动调格式啊?直接丢给Copilot,两分钟搞定。”他语气里没有炫耀,更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就像说“下雨了记得带伞”那样自然。
我笑了笑,说“习惯了”,其实心里有点发虚。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问自己,这份报告里到底哪些部分非得“我”来做不可。
这不是危言耸听。过去一年,身边越来越多的工作环节被AI“接管”了。行政同事用它自动生成会议通知和日程提醒;销售团队靠它批量写客户跟进邮件;连我们做内容的,也开始用它梳理采访素材、提炼要点。效率确实高了,错误少了,加班也少了。可奇怪的是,人好像没轻松多少,反而更焦虑了——焦虑自己是不是“不够快”,是不是“还能再省”。
前两天和一位做HR的朋友聊天,她说最近筛简历越来越难。“所有人写的自我评价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强、结果导向’……连错别字都没有。”她苦笑,“反而那些手写实习经历、带点口语甚至有点啰嗦的简历,让我觉得这人可能真干过活。”
这话听着刺耳,但挺真实。AI擅长把模糊变成清晰,把个性压缩成标准。可职场里很多事,恰恰藏在那些“不标准”的缝隙里。比如客户说“这个方案还行”时眼神躲闪的那一秒,比如跨部门协作时一句“我理解你的难处”背后的妥协,比如你明知道数据好看却坚持加一句“但用户反馈其实不太积极”——这些,AI暂时还学不会。
我自己也试过深度依赖AI。有次赶项目,让工具直接生成初稿,结果交上去后被老板问:“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我愣住。不是内容有问题,而是整篇文字太“正确”了,正确到没有立场、没有犹豫、没有哪怕一点点属于我的笨拙。后来我重写,特意保留了一处逻辑上的小矛盾——因为那正是我当时真实的困惑。没想到,反而成了讨论中最被认可的部分。
或许问题从来不是AI会不会取代人,而是我们会不会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把自己活成一个更高效的接口。输入需求,输出结果,中间的过程被压缩成黑箱。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忘了:思考本来就是慢的,判断本来就有风险,表达本来就可以不完美。
当然,没人会傻到拒绝工具。我现在每天也用AI整理会议录音、查资料、甚至帮我想标题。但它更像是个勤快的助手,而不是决策者。关键在于,我是否还愿意为一句“我觉得这样更好”多花十分钟,是否还敢在所有人都说“没问题”的时候,指出那个微小但真实的不适感。
前几天路过公司茶水间,听见两个年轻同事讨论:“以后是不是只要会提prompt就行?”另一个答:“那谁来判断prompt对不对呢?”
没人接话。咖啡机咕噜咕噜响着,蒸汽升起来,模糊了玻璃。
也许答案就藏在这片模糊里——技术越清晰,人越需要保留一点混沌。不是对抗,也不是怀旧,只是别让“干活”变成纯粹的“交付”,别让“工作”失去“我在”的痕迹。
毕竟,机器可以模仿语言,但模仿不了一个人真正关心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