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取现4万元遭银行盘问并报警"的新闻引发广泛热议。事件中,储户为证明资金用途的"清白"颇费周折,最终放弃取款。
这类案例并非个例,从银行"层层加码"的取款核查,到运营商以"涉诈风险"为由"一刀切"停机,本质上都折射出当前部分机构反诈执行中的越界问题,初衷是守护群众财产安全,却在实操中演变成对公民办理日常业务的不必要困扰。
反诈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趋智能化、专业化,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枢纽,基层网点肩负着拦截涉诈资金、守护群众"钱袋子"的重要职责,毕竟成功拦截一例案件就能为受害者挽回实实在在的损失。
但良好的初衷绝不能成为"矫枉过正"的借口,更不能让"宁可错拦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极端逻辑,替代科学精准的风控原则。这种表面化僵化的执行方式,不仅背离了金融服务的本质,更埋下多重隐患。
它混淆了监管目标,很可能误伤绝大多数守法储户。
最新监管新规已删除了"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但部分银行擅自将核查门槛降至1万元,甚至追问与当下业务无关的历史交易,实质是将监管责任不合理地转嫁给公众。
类似操作暴露出银行风险识别能力的不足与技术手段的滞后。当前诈骗手段已升级为跨境流转、技术伪装等复杂模式,而银行风险监测模型仍面临精准度不高,容易对普通用户形成误判,侵犯了客户取款自由的权利。
再者,它将本应由全行系统承担的风险管控压力,过度堆积在了基层网点与一线员工身上。对于一线员工,他们缺乏专业的调查权限和全面的数据视野,仅凭临场询问和主观判断,既难以准确甄别风险,又极易引发客户冲突。这种"压力下沉"的模式,不仅让员工背负了不应有的责任和风险,也让银行的反诈工作难以形成制度化、智能化的核心竞争力。
破解反诈与便民的矛盾,关键在于推动工作从层层加码向精准赋能转型,实现安全与便利的有机平衡。
强化高管重视与跨部门协同,要提高银行高管对于反诈工作的重视,加大资源投入。同时,对于涉及的客户、账户、渠道等主管部门,以及合规、法律、安保等中后台部门,需打破壁垒、形成合力,而非任何一方的单一责任。
要从凭经验干转向凭专业干,培养专业的银行反诈人才,提升应对职业化犯罪分子的能力,扭转被动防控局面。
优化流程与责任分配。将反诈重心从一线柜台后移至专业风控中台,明确柜员标准化服务与触发式报告职责,由专业团队承接预警核查;制定清晰操作指引,为员工提供明确依据,减轻基层压力。
强化技术赋能精准风控。整合内外部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和算法,实时评估交易风险,自动识别可疑行为,实现精准防控与无感服务的平衡。
真正有效的反诈防线,必须厘清责任边界、精准施策,才能让反诈工作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不失服务温度,真正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北京商报评论员岳品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