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斩获颇丰的一年。
毕赣的《狂野时代》,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奖。
舒淇凭《女孩》,拿下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王传君凭《春树》,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
辛芷蕾凭《日掛中天》,夺得威尼斯电影节影后。
![]()
今年也是华语电影发疯最频繁的一年。
因为上面每一部都在内娱掀起了争议。
近期热度最高的,就是「双蕾」隔空喊话了。
网传郝蕾朋友圈暗讽,称辛芷蕾的影后奖杯拿得不够格。
「威尼斯凭借一个女演员扯头发就可以得影后,这个影后还有含金量吗?」
![]()
这张朋友圈截图的真假还没确认,辛芷蕾的回复立即跟上。
不仅回问了郝蕾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运作一说,还解释了「扯头发」的剧情。
称如果观众因为争议去看电影,哪怕是冲着审判她够不够格拿影后,对作品来说也是好的。
「关于电影里那个扯头发的镜头,它只是整部作品和角色表达的一小部分。评价一个表演,就像评价一个人,看片段不如看全貌。如果大家因为争议而愿意去了解这部电影的全貌,那我反而觉得是件好事。」
![]()
就这样,很多观众好奇而去。
却不约而同在电影院发出了痛苦的嚎叫。
质疑比起影不影后的,普通观众更在意电影本身就很难看。
![]()
![]()
鱼叔自然也忍不住凑热闹。
走进电影院,看看一切是不是真的名不副实。
![]()
先说辛芷蕾的演技吧。
我个人觉得,这个奖她实至名归。
不知道鱼友们对一个好演员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在鱼叔这,好演员的定义就是能模糊表演和生活的边界。
让观众看到不是一个明星在表演,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
印象中的几个典型例子,一是《女人,四十》里饰演媳妇阿娥的萧芳芳。
生活是她做家务时痛起来,想抚却摸不到的背。

再是《万箭穿心》里李宝珠的扮演者颜丙燕。
生活是她撑起一个家后逐渐花白的头发,以及餐桌上对考上状元的儿子讨好的堆笑。

还有《漫长的季节》里妈味十足的林晓杰。
她夹起的那一筷子掉落在桌上的菜。

一切都是如此自然、鲜活、不着痕迹。
辛芷蕾在《日掛中天》里的表演就是这个路数。
她饰演的曾美云,是个卖衣服的小商贩。
平常就是提货理货、日常直播、店内吃饭。

回到家鞋一换,内衣一解,头发散掉,累得直接躺在了沙发上。
挺忙,日子也没生气。
这一套动作构建起人物以及她的生活基调。
看的时候要让观众不出戏不枯燥,必须纯靠演技。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很简单。
但鱼叔觉得,对比表演情绪的大开大合,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所有日常部分都考验着流畅度,稍微过分就会显得空洞造作。
不信可以看看《无线超越班》里吴镇宇和张睿的吃饭戏对比。


另一方面,曾美云的生活基调与她的复杂经历相关。
她数年前发生过一起肇事逃逸。
当时的男友葆树(张颂文 饰)自愿替其顶罪入狱了五年。
![]()
期间美云顶不住愧疚的折磨,跑了。
遇上了冯绍峰饰演的其峰,与其婚外恋。
流产后又再怀孕,男人也没有离成婚。
![]()
而就在美云查出再次怀孕的当口,她在医院重逢了葆树。
他出狱后,患上胃癌住院。
答应了美云偿还恩情的说法,要求住进她家里。
由此,两男一女,一团乱麻。
一边是扭曲的新希望,另一边是难报的大恩。
三个人的命运开始转动。
![]()
![]()
写到这,鱼叔能理解很多观众说这部电影奇情狗血。
有以上诸多典型苦难元素就罢了。
确实也存在郝蕾说的「扯头发」桥段。
![]()
是的,这部电影有一个颇具反转性的结局:
美云欠葆树的恩情,又是收留又是照顾。
但,还着还着就给了一刀。
葆树意外又愤怒,抓起跪在地上的美云的头发,强迫她面对自己。
于是这惊天一刀配合演员面面相对的爆发式表演,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其实,鱼叔觉得不管是扯头发还是这一刀,在电影里都是成立的。
但,不是剧情让它成立。
而恰恰是依赖辛芷蕾的表演,才没有让这一切变得可笑。
说白了,这部电影的文本其实不太落地。
其中很多台词并不是生活里人会讲的话,说起来相当符合部分人对文艺片矫情的刻板印象。

幸在,演员够给力。
不仅剧情台词经过其细节化的处理,变得可以接受。
最后的反转,也有前面演员对人物的真实塑造才得以完成。
是的,我们都知道,大恩如大仇。
要报之恩太重,以至于会丧失自己的整个人生,反而会激发逆反心理。
![]()
但,怎么演出这个过程呢?
还是得靠人物性格的塑造。
就比如曾美云这个人物身上有两种特质。
一是有点麻木的自毁。
这源于葆树替罪后,美云将偷生下来遇到的一切苦难都视作惩罚。
二是忍不住的求生。
一种再痛苦也绝不会坍塌的生命力,会时不时从她无言的忍耐里流出。
她对葆树有愧疚,但她更想拥有新生活。
![]()
这一体两面的特质被演员融进了角色的日常细节中,把控得很好。
比如美云去找出院后的葆树,二人已经多年未见。
葆树心中有恨有怨,从楼上推下花盆,砸在了美云身边,像是泄愤也像是威胁。
美云在恐惧之后,迅速愤怒地看向楼上的葆树,追了过去。
这一段里,演员的生理演技相当真实。
而且也彰显出了她的性格:恩我可以还,但我也要活着。

![]()
当葆树住进美云家后,不仅尾随她上班,还用绝食威胁她。
美云一巴掌扇过去,问葆树:
「你是不想好了吗?」

葆树不小心惹事,害美云不仅挨了巴掌,损失货款之外,还被讹了一万块。
美云一边无言地承担下,回家路上依旧填饱了肚子。
两人被困电梯,有了逃生机会,美云还是会本能地先走。
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观众,人物性格,仿佛命定如此。
只是二人对视中,默契地想起多年前的肇事事件。
暗示葆树本能地成全,又成了压垮她的恩情。

最后,葆树知晓美云怀孕,果然愿意离开。
但就在送别葆树中途,美云流产。
其锋带来的象征着新生活的虚假希望,也彻底破灭。
命运如此吊诡,原本想逃不能逃,现在能逃却又不知去处。
于是,出于对葆树恩压的怨愤,又或是用熟悉的伤害与背叛的方式挽留,甚至是出于某种彻底的自毁,美云刺下了那一刀。
![]()
![]()
靠演员成立的电影,最大荣誉归于演员也无可厚非。
但这次从辛芷蕾被质疑,到整个电影圈撕来撕去的发疯,咱们倒是可以聊聊。
其实不止这次,自从宣布辛芷蕾得奖,相关争议就没怎么断过。
开始是说她咖位不如85花,威尼斯电影节奖项缩水之类的。
现在又说影后奖杯是运作而来。
退一步,就算是真影后又如何,还是不扛票房。
《日掛中天》上映五天,票房还不到1600万。
![]()
客观来讲,辛芷蕾被质疑确实有一定原因。
毕竟她的代表作,目前还不算很多。
大众比较熟悉的,也就《绣春刀2》里的丁白缨,和《繁花》中的李李。
像《长江图》《日掛中天》这样的文艺片,与多数观众又有壁。

甚至更进一步,作品质量确实不足以服众。
不止辛芷蕾这部,开头提到的那几部作品也是这样。
《狂野时代》被质疑奖项「开小灶」「没奖硬颁」;
《女孩》被质疑剧情青春疼痛,老生常谈;
《春树》还没上映就因为奖项开始撕叉;
再到《日掛中天》被说烂片......
对比昔年的影后与获奖作品,观众越来越需要在煎熬中观赏演员表演时,部分争议也因此而来。
![]()
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一套根植于咖位论的内娱逻辑。
往前进一步,掌声嘘声都倍增,被排位是娱乐圈的常态。
![]()
不过鱼叔提醒,文艺片与商业片是两种语境,确实需要更多包容。
前者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获得更广泛的主流认可,而是在小成本的前提下探索电影更多的可能性,为演员提供更多元化的表演空间。
所以,这样的电影本就不具备很强的商业价值,也很有可能在整体制作上不够成熟完整,在观影习惯上与大众相悖。
但,它们依然是电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就像国际电影节最早在欧洲发展时,也是为了区别于好莱坞的强势地位,维护住一个边缘而独立存在的多元电影样态。
是的,它不是为了与商业电影一争高下,而是为了与之共存。
结果,这种共存的模式如今反而被很多人当做竞争、排位的砝码,也挺让人无奈的。
![]()
话说回来,今年华语电影看上去在国际电影节挺风光,但市场产业并没有很繁荣。
这更说 明了,两种电影的受众就是互不相干。
更有可能的是,恰恰因为市场萧条,商业电影不争气,人们才愿意将目光多留意在国际电影节上的作品。
回想19年前,内地电影市场蒸蒸日上的时候,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
最终,《黄金甲》以近3亿票房拿下年冠;《好人》勉强只有30万。
尽管有威尼斯金狮奖的加持,尽管业余演员韩三明还拿下一座智利电影节的影帝,但这样的电影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呢。
![]()
如 今,辛芷蕾的影后,其实也不必过于拉踩或阴谋论。
无 非是代表了一种评价维度的胜利。
《 日掛中天》这样的现实主义小成本片,即便拿下再多的奖,在票房上也一定比不过同期的《铁血战士》。
而辛芷蕾若想消除争议,今后也的确还需要在主流电影上拥有更多的代表作。
两者并不冲突。
但如果做得好,便可以相互补充,成为更受认可的好演员。
![]()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