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银发经济产业链的这场“面对面”座谈会上,问题与方案几乎同步生成。
“抓紧对接”“会后及时跟进”成为会场上的高频话语。企业的难点一一提出,相关部门、区(市)县、市属国企负责人边听边记、边议边解——问题在一线提出,解决在现场推进,“面对面”真正实现了“解忧促优”。
11月12日,成都市召开“进解优促”面对面——银发经济产业链企业专场座谈会。市级相关部门、区(市)县、市属国企分管负责人、行业组织负责人以及全市30家银发经济重点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痛点堵点,探讨从“解一事”到“解一类事”的机制创新,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服务靶向发力。
来自智慧养老、康复辅具、康养旅游、老年中医药、老年生物医药等多个子链条的企业代表,围绕人才培育、设施供给、产品创新、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环节展开深入交流。此次会议既是一场“问题清单”的集中呈现,也是一场“政策清单”的快速生成,更是成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探索——从“听企业怎么说”到“看政策如何落”,银发经济这条新赛道正释放出更强的合作信号。
![]()
▲活动现场
现场问需
人才、政策、场景与资金的协同破题
养老产业正从传统的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多维度科技融合转型。会议现场,“专业服务人才从哪里来”“资金如何保障”“新产品怎样落地”成为热议焦点。
“场地资源是我们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成都锦欣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晏云坦言。作为本地养老服务龙头企业,锦欣康养已在多个城区布局机构,但受限于建筑规范、消防标准及租金成本,机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我们希望适度放宽物业用途限制,比如让酒店、商业或办公用房也能用于养老;同时,探索‘医养一体化’床位许可机制,让一张床既能作为医疗床位,也能作为养老床位。”
对此,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回应:“企业提出的方向很有意义。我们将与民政、住建、消防等部门共同研究,探索不突破国家标准前提下的示范项目。”该负责人透露,目前成都正推进养老设施消防审验和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将进一步优化物业准入条件,为养老机构提供更多适配场地。
科技赋能成为养老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成都辉动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冯旭登表示,企业专注于脑机接口与认知干预产品研发,但在知识产权申报和医疗器械注册方面仍存在流程周期长等问题,“希望能有更快的申报和审批通道,让创新产品更快进入应用场景。”
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当场回应,企业可以关注四川省药监局官网,“近三年,我们联动四川省药监局一起缩短了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周期,已由9个月缩短至6至7个月,位列全国前十。”市科技局则补充表示:“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企业将在政策扶持上获得优先支持,我们将继续强化对康养创新企业的引导和项目资助。”
智慧养老企业哈工天愈数智(四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杨阳则把关注点放在“场景落地”上。“希望成都更多的区都能有一个智慧康养场景。”杨阳介绍,公司依托哈工大技术研发康复机器人和数字康养系统,已在武侯区建成应用场景,计划明年在全市落地30个示范点。
对此,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全市20多个区(市)县均已建有养老综合体或社区服务站。企业产品可优先在这些场景试点落地,民政部门将协调街道层面对接,推动智慧康养产品走进社区。”
![]()
▲活动现场
从“问题清单”到“政策清单”
“面对面”,释放银发经济新信号
“收获很大”,是不少参会企业家的共同感受。
晏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让企业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发展方向。会上,企业能将实际困难与诉求直接向政府部门反映,也能同步获取政策导向的最新解读,这对企业而言既是指导,也是激励。在他看来,此次座谈会的价值不仅在于问题被听见,更在于政府部门“边听边解”的务实作风,“面对面的交流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城市的支持力度。”
座谈会上,企业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积极为成都银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成都街子寿美康养中心负责人徐玲表示,崇州市民政局在项目落地、备案审批、建设补贴及消费券导入等方面响应迅速、支持到位。她同时指出,普惠型养老机构在准入和运营中仍面临门槛高、流程繁、政策覆盖有限等挑战。
徐玲建议:一是建立与运营成本挂钩的梯度补贴机制,对高星级机构实行“优质优补”;二是扩大认知症照护补贴覆盖范围;三是大力推动长护险、消费券等政策与普惠养老机构全面对接,缓解机构运营压力与老年人支付负担。
在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智慧养老、康复辅具、医养结合、健康机器人等领域的企业代表依次发言,问题聚焦、诉求务实。市级部门逐一回应,形成从企业问题到政策行动的闭环。“企业提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分类梳理,形成政策建议清单。”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银发经济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当前全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增至约30万亿元。在成都,老年常住人口超过400万,养老服务需求正从“基本供给型”向“品质升级型”加速转变。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发展,将其列为全市重点产业链之一,并出台《成都市做优做强银发经济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初步形成“1+3+7+7”的总体发展格局。
据悉,今年以来,成都累计开展银发经济相关供需对接活动58场,推动27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122.07亿元。此次“面对面”座谈会,是对银发经济重点产业链的一次集中“体检”,也是成都推进“进解优促”机制在重点产业中深入落地的又一次实践。通过“链长接待+局长坐班”常态化沟通恳谈机制,成都实现了“面对面问需、点对点解题”的精准服务模式。
记者了解到,截至11月7日,成都已举办“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等5场产业链专场活动,共吸引250余家企事业单位报名参会,反馈诉求249个,解决问题诉求241个。
红星新闻记者昌娟
编辑 包程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