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的洪流与算法的迷宫中,我们见证了无数内容的诞生与湮灭。当众多媒体人仍在为流量焦虑、为转型迷茫时,一个与泥土为伴的媒体IP——“地蛋哥”,却在看似传统的农业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不是农民,却比大多数农民更懂马铃薯;他不是网红,却在全网拥有30万产业粉丝。从资深“三农”记者到马铃薯行业第一IP,山东广电“地蛋哥”王昕萌的转型之路,映照着整个主流媒体行业在融合转型期的探索与突破。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片田地
“地蛋哥”的日常,是许多媒体人无法想象的。虽是省级媒体记者,但他的足迹早已迈出山东,遍及全国。北到呼伦贝尔,南到贵州云南,西到新疆,五年行程超10万公里,覆盖全国所有马铃薯主产区,将“三农”媒体人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优良传统发扬到了互联网新阵地。最长的一次出差,他在新疆每天赶路800公里以上,最终因劳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
![]()
王昕萌在新疆博尔塔拉州人民医院就诊
但这一切,在王昕萌看来都值得。因为这是他的“角色”赋予的责任——作为记者,他要到达现场;作为“地蛋哥”,他要离土地更近些。“地蛋哥”转型成功的背后,是一名记者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实践。
转型第一年,他走遍全国三分之二的马铃薯种植区,进地头、钻大棚、访专家。一个人承担出镜、采访、拍摄、剪辑、运营全流程,五年多累计制作1500余条视频,总播放量超2亿。朴素的穿着,真诚的语言,充满泥土气息的短视频,正是这种“土味”的真实,塑造了一个极具辨识度与信任感的IP形象,让原本模糊的“三农记者”身份,变得清晰、可感、可触摸。
从报道者到参与者:媒体功能的进阶
“地蛋哥”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这是一场深刻的身份重构,他不再仅仅是站在岸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而是跳入水中,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划桨人。他坚持真人出镜,一身朴素行头,语言真诚而毫无矫饰,他用短视频这种新媒体形式,传递着最“土味”也最宝贵的专业知识。一个忠诚可靠、接地气的“三农记者”IP,就这样在无数个小屏幕里立了起来。
![]()
王昕萌的“工作日常”
IP的塑造,始于人设,成于专业。他进地头、钻大棚、访专家,像一个苦行僧般,将马铃薯的全周期管理、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列入自己的工作日常。凭借“三农”主流媒体记者的公信力和深耕细分领域的努力,账号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每到一个产区,总有粉丝找到“地蛋哥”,探讨关于马铃薯种植的各类问题。这些粉丝多是种植大户、育种企业、购销大户,其中大部分正是因收视习惯的变化,从大屏端流失的观众。
![]()
“地蛋哥”王昕萌与粉丝在探讨马铃薯品种问题
在重新挽回受众的同时,“地蛋哥”也从分享行情、品种、技术的农业记者,成长为既掌握行业动态、又能提供农技服务的专家型记者。他的实践印证了一个趋势:深度的媒介融合要求媒体从“内容供应商”转向“综合服务商”。“地蛋哥”正是这一理念在“三农”领域的完美落地。
2022年,“地蛋哥”成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首个媒体人委员,这是学会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媒体人的身份当选的委员,也是媒体界少数能跻身专业领域的记者代表。
![]()
王昕萌当选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委会委员、山东省马铃薯协会理事等
这一身份让他得以深度链接行业顶尖专家与田间种植大户,不断拓展媒体功能边界。对于媒体人来说,真正的服务,是能发现并推动解决真问题。他敏锐地发现了“爆火”品种“甘引9号”的市场乱象,同一品种在市场上竟然有“沃土5号”“德薯7号”“完美1号”等20多个不同名字,让种植户无所适从、种植风险巨大。通过他的反映,引发了国家层面专家的重视和研讨,推动了新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
借助“地蛋哥”账号,他将专家选育的好品种精准推广到适宜种植区。他穿梭于产地与市场之间,为种植户和采购商牵线搭桥,这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媒体角色,而是一个真正的产业“参与者”。通过创作系列短视频,以直观呈现、品种对比、种植户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好种子找到好土地,让种植户种上好品种,实现增产、增收。面对近年来种植户提升收入的迫切需求,“地蛋哥”将产品销售定为新的发力方向。在B端,他每年都会到北京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的土豆档口,为种植户、储存商牵线搭桥;在C端,他与产区政府和企业合力,将好产品直接推到消费者面前。
![]()
王昕萌通过平台向粉丝推荐贵州威宁高山土豆、湖北恩施马尔科富硒小土豆等产品
在多年深耕的基础上,“地蛋哥”正逐步探索打通从种薯选育、农资供应到种植技术指导、再到产品销售全产业链条,助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媒体的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探寻路径。从报道新闻到介入产业,从传递信息到创造价值,“地蛋哥”的进阶,为主流媒体展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地蛋哥模式”可以复制吗?
“地蛋哥”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植根于山东广电农科频道勇于自我革命的机制土壤。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迁,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不能动摇,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点,从服务对象最迫切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力点。近年来,山东广电农科频道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深耕细分领域,探索“三农”主流媒体转型的破局之路,验证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转型模式。
早在2017年,山东广电农科频道就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提出专业化改造,鼓励记者们从新闻采访报道转型为“专家型”记者。与此同时,打破原有栏目化编制,转为扁平化管理、小团队作战。机制体制变革催生了多个像“地蛋哥”这样的IP,如“草莓君”“苹果姐”“花生研究所”“观茶园”等,都各自深耕一个领域,模式多样、成效显著。
![]()
农科频道其它垂类账号与IP
“地蛋哥”自账号创立之初,便将服务农民、为农民发声视为己任。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近距离接触、深入交流,赢得了农民群体的高度信赖。这种始终如一的人民导向,正是“地蛋哥”深受认可的核心所在。
“草莓君”已做成行业头部主播,全网粉丝近20万,96%以上都是草莓种植基地和上下游产业链负责人,多次组织“日本草莓之旅”“草莓技术专题培训班”等系列活动,连续6年举办“中国草莓种业大会”,每届吸引全国30多个省份千余人参会,通过“草莓君”搭桥牵线,实现了在产业发展中全链条引领;“苹果姐”“花生研究所”“观茶园”等IP也在各自领域深耕。这些账号有一个共同特点:1-2人小团队,全流程独立运作、独立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加速了转型步伐。未来,山东广电农科频道这种“雨林式”的IP孵化模式还将被持续复制,探索更多“媒体+”业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把根扎得更深些 与时代同频
当传统媒体人在感叹“纸媒寒冬”“电视衰落”时,“地蛋哥”们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垂直领域依然有蓝海。在互联网舆论生态分众化、圈层化的今天,精准锚定垂直受众,打造特色垂类账号,或许比追求大规模粉丝更有生命力。
专业才是硬道理。“地蛋哥”能跻身专业委员会,靠的是深厚的专业积累。媒体人的专业知识在垂直领域可以产生更大价值。转型需要机制保障。“地蛋哥”地脱颖而出,离不开山东广电农科频道自2017年就开始的专业化改造和机制体制改革。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浮于表面的内容终将被淘汰。唯有像“地蛋哥”一样,把根深扎进产业土壤,才能真正赢得受众、创造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三农”领域需要更多这样的深耕者。不仅仅是“三农”媒体,各个垂直领域都呼唤专业媒体的深度参与。或许,每个媒体人都该思考:我的“大地”在哪里?我该如何深扎下去?
“地蛋哥”王昕萌找到了他的大地——那片生长着马铃薯的沃野。当他将根深扎下去,与土地同呼吸,与农民共命运时,他不仅成功实现了自我转型,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主流媒体价值回归的清晰图景:扎根愈深,其叶愈茂;服务愈实,其声愈远。“地蛋哥”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真正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时,转型之路自会在脚下延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