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卖 79 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就是这样两句看似无伤大雅的闲聊,泡泡玛特直播间在11月6日晚翻了个大车。
工作人员以为镜头没开没想到整段都被网友截了出去,一夜之间冲上热搜。
![]()
很多人说这两句话没毛病,可偏偏戳在了泡泡玛特最敏感的地,那就是高溢价、强情绪消费、盲盒争议。
而这场看似小插曲踩在公司股价连续下跌的节点上,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市场对整个潮玩行业的焦虑。
那天直播主推的是DIMOO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单个79 元,整盒474 元,包含6个常规款 加1 个隐藏款。
看上去可爱精致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类锌合金+树脂的小玩意,在玩具代工厂的成本也就几块钱,真正贵的是品牌和 IP 附加值。
这没问题,奢侈品都这样。但问题在于,当品牌把溢价推到极致,又被一句“会有人买单”揭开底色,消费者那种“被看低”的感觉,就成了最致命的雷区。
![]()
11月7日一早,泡泡玛特09992.HK开盘跳水,盘中跌幅超5.5%,一度逼近200港元关口,创下半年新低。
要知道今年 3 月它还在 339.8 港元的高位,短短几个月市值蒸发近 40%。
公司随后回应称确有直播事故,正在调查,但不会处罚员工。
泡泡玛特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它的商业模式“盲盒+IP营销”天生带着争议。
![]()
创始人王宁曾说:“潮玩卖的不是玩具,是情绪价值。”这话没错,但风险也就在这句里。情绪可以被点燃,也能迅速熄灭。
根据公司 2025 年中报,上半年营收 138.8 亿元,毛利 97.6 亿元,毛利率 70.3%,这个水平,和部分高端白酒差不多。换句话说,泡泡玛特是“情绪溢价”的最大赢家。
但情绪消费的另一面,就是“赌性”。
盲盒里隐藏款稀有度高、抽不到就容易上头。媒体多次指出,部分年轻消费者为抽隐藏款反复购买,甚至出现“拆箱成瘾”的现象。家长避之不及,监管部门也开始关注。
一旦热度退去泡泡玛特就极易成为被“情绪反噬”的对象。
![]()
今天人们嘲笑一句“会有人买单”,其实是在反击长期的心理落差“你赚太多,还不尊重消费者。”
潮玩行业的生命周期,本就短。主要消费群体是 95 后、00 后职场新人,七成是女性。她们愿意为可爱买单,但兴趣转移极快。
泡泡玛特手里有90多个IP,可真正能打的就几个。2025 年上半年,LABUBU 一个 IP 贡献了 34% 的营收。这意味着一旦单个 IP 热度下降,整个盘子都会晃。
《闲鱼 2025 潮玩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潮玩市场总体并未萎缩,而是在分化。
![]()
新兴品牌如“星星人”“WAKUKU 酷酷豹”等快速崛起,搪胶、毛绒等新材质产品订单量比 2024 年暴涨 240 倍。也就是说,行业有增量,但流量不一定在泡泡玛特手里。
这种格局下,泡泡玛特面临的不是“能不能赚钱”,而是“还能红多久”。
潮玩和短视频一样,都属于典型的“情绪经济”。它靠的是参与感、共鸣感、收藏欲——本质上是一场情绪循环。
但一旦“情绪”被品牌当成收割对象,就会变质。泡泡玛特近两年加速全球化、推限量、搞联名,看似热闹,实则稀释了情感连接。
![]()
很多老粉丝在社交平台吐槽:“从喜欢到疲倦,只花了一年。”
这也是泡泡玛特真正的危机:不是销量问题,而是信任感流失。
一个品牌可以贵,但不能让消费者觉得被戏耍。一次直播事故,让这种微妙的不信任被彻底放大,最终反映到股价和口碑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