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作为传奇的红色特工,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公开身份是受蒋某人器重的国防部作战厅长。也正因如此,国民党军对于淮海战役的兵力部署、战术运营,郭汝瑰洞若观火,他甚至是重要制定者之一。
![]()
这对于华野、中野无疑大为有利,郭汝瑰的情报,通过秘密渠道送达中央军委,而战役前线的华野代司令员粟裕,自然也就提前掌握了国民党军的许多重要行动方案。
郭汝瑰这样的红色特工,对于推动战争进程和全国解放事业,立下了特殊而不可磨灭的功劳。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并且为人低调谨慎,一直到解放战争尾声时,都没有被识破身份;甚至49年西南战役期间,郭汝瑰作为兵团司令官,竟成功带领一支国军部队发动起义,整个经历太传奇了。
![]()
不过郭汝瑰送出如此多关键情报,很难保证每一次都是绝对准确的。淮海战役最后阶段,郭汝瑰唯一一次传递出了失准的情报,但这其实也不是他的问题。究竟怎么回事呢?后来造成了什么影响吗?
淮海战役是江北的战略决战,胜负结果将直接决定解放战争走向。国军这边,主要指挥官是刘峙,但此人糊涂无能,后来实际指挥权给到了“救火队员”、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随着黄百韬兵团被华野歼灭,黄维兵团也被围困在双堆集,徐州国民党军的3个兵团也处于孤立位置,十分危急。杜聿明提出徐州集团30万大军南撤,保存有生力量,得到老蒋同意。
![]()
既然要南撤,路线很重要,若出了城再被华野围住,几乎没有逃脱的希望。国防部制定了从津浦路以东转移的方案,供徐州集团南下,这个计划在会上通过了。郭汝瑰在第一时间,将杜聿明大军将沿津浦路以东南撤的行动,密报给西柏坡。
军委当即指示粟裕:在津浦路以东做好准备,务必不能放过南下的3个国军主力兵团。粟裕对于杜聿明的行动早有预估,徐州无法久持,杜聿明势必带兵南撤。但令粟裕没想到的是:杜聿明怎么可能走东线呢?
![]()
原来津浦路以东,水网地形密布,而徐州的国民党第2、第13和第16兵团,美械装备非常多,如果走水网地带,势必损失大量火炮、坦克等重武器,哪有这样设计撤退路线的?若走西线,则可以保留大部分重要的武器装备,顺利撤走,后面还能再战。经过反复斟酌研究,粟裕认为情报未必完全可信,他临机决断,部署华野各主力纵队,以津浦路以西为预设阵地,准备包围南下的杜聿明集团。
这个部署跟情报是相悖的,但事实果然如粟裕所料,杜聿明大军并没走东线,而是从津浦路以西路线撤退。若粟裕按照情报,直接执行军委指示,很有可能造成时间差,以至于错过杜聿明主力。最终杜聿明集团近30万部队,被我军包围在河南永城陈官庄,全部被华东野战军歼灭、杜聿明成了俘虏,淮海战役胜利收官。
![]()
严格来说,郭汝瑰没出错,战前他如实地把情报传了出来,就如同之前的多次关键情报一样。至于杜聿明为何“声东击西”,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杜聿明不信任郭汝瑰及国防部,明面上故意确定错误的行军路线,从而借此迷惑我方;二是杜聿明用兵循规蹈矩,怕丢失重装备后被追责,最终决定走西线撤退。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件事情仔细揣摩起来,很让人感叹。对战役和战争的影响自不必说,就将领个人而言,我军能打好仗的高级指挥员并不少,但有几个能在军委已给出确切情报的情况下,依然结合对实际战况的判断,坚持做出不同的部署?恐怕不光要有军事层面的“金刚钻”,还要有过人的胆量和担当。两种素质结合在一起,就叫“胆识”,对许多名将而言,粟裕这已经是另一种境界了。难怪这么多历史爱好者和军迷格外推崇粟裕,是有原因的。
![]()
粟裕和郭汝瑰,都是传奇人物,一等一的牛人。一个在正面战场谋划歼敌,一个打入敌人核心机构瓦解对手。一内一外相得益彰,实在是太厉害了,国民党军焉能不败?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