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短剧市场,精品男频剧成了意料之外的黑马。
当大多数从业者仍在“战神归来”“逆袭赘婿”的题材红海中激烈厮杀,力求用最短的路径、最直接的感官刺激攫取用户注意力时,短剧《冒姓琅琊》却以截然不同的“慢”姿态登上短剧榜单,红果最高热度达到6105w。
![]()
这并非孤例,《冒姓琅琊》的制作方“格物致知”早已凭借《一品布衣》等作品,将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巧妙编织进短剧,在业内开辟出了“文化男频”的独特赛道。
在普遍追求短平快的行业生态中,博大精深但往往显得“慢热”的传统文化,究竟如何找到与当代观众同频共振的创新表达,实现口碑与热度的双赢?《冒姓琅琊》和《一品布衣》的突围,为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分析范本。
制作考究,成“出圈”第一步
在短剧的世界里,成本与周期是悬在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利益最大化,压缩制作成本成为常态,观众们早已习惯了那些一眼可辨的“影楼风”服化道:质感堪忧的化纤布料、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的塑料头冠、服装样式不分朝代的“一锅炖”,场景更是简陋到极致,一块绿幕、几个简单的道具便构成了王府或皇宫。这种制作上的敷衍与粗糙构成了观众对于短剧“廉价”的刻板印象。
而《冒姓琅琊》与《一品布衣》等剧集,首先是在这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上,做到了“反其道而行之”,它们“出圈”的第一步,恰恰建立在对制作细节近乎偏执的较真之上。
业内人士透露,《一品布衣》投资成本在100万左右,属于精品短剧的投入标准。尽管故事背景设定为穿越+架空,在历史考证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但主创团队并未因此而放飞自我,而是选择了“虽架空,亦有道”的创作原则。
传统影视出身的导演汪帅采访时坦言,该剧的风格对标长剧《琅琊榜》,人物衣着、建筑风格和室内陈设都遵循着精心设计的古典美学体系。
![]()
无论是男主从刚穿越时的蓬头垢面到发家后的体面造型,还是“徐家庄”的营寨造型、内城的房屋细节,都营造出不过度厚重但可信的历史氛围感,将观众迅速包裹进去,使其沉浸到故事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冒姓琅琊》的男主王扬是由现代穿越到南北朝时期,有着相对明确的时代落点,同名原著的作者“东周公子南”在采访中曾提到,好的穿越题材应以时代感作为标准,对影视化的制作团队来说,这就要求其必须在细节上做足功课。
剧中阶级、身份、官职不同的人物衣着服饰也有着严格区分,同样是出场率较高的女性角色,清流名门的谢星涵日常穿着打扮的繁复程度就不如侯爵之女萧宝月,这不仅强化了角色的身份标识,更成为暗示人物之间权力关系与社会地位的无声叙事工具。
![]()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考究不止停留在服化道、美术置景等直观可见的“硬件”层面,更深入到了礼仪、称谓、言谈举止等不可见的“软件”细节。
在许多粗制滥造的古装短剧中,常常能看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官员对着皇帝自称“我”,皇室和平民之间张口闭口“喂”,行礼的姿势如同现代人鞠躬。这些细节的失真不断地将刚入戏的观众拽回现实,极大地破坏了叙事的沉浸感。
《冒姓琅琊》等剧则成功地规避了这些雷区,剧中人物之间如何称呼,晚辈对长辈、官员对上位者行何种礼节,甚至在不同场合的仪态举止都有细致的考量和设计,剧中的读书人哪怕与王扬争论失败,也要怒气冲冲撂下一句“告辞”再离开。
![]()
这种对真实感的重视绝非徒有其表的技法堆砌,而是对观众智商和审美的尊重,让观众轻松完成了从观看到沉浸上头的转变,为剧集最终的口碑发酵奠定基础。
文史赋能,化知识为爽点
如果说精良的制作是吸引观众驻足的“面子”,那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转化为剧情的“爽点”,则是让观众欲罢不能的“里子”,这也是“格物致知”的短剧最核心的创新。
传统的男频爽文或短剧,爽感的来源往往简单直接:主角要么获得奇遇、武力值爆表;要么是重生穿越、手握信息差,在商战或权斗中降维打击,其本质都是基于力量或权力的碾压。
《冒姓琅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为主角设定了文史知识这种更为高级的“金手指”。剧中主角的每一次危机化解,几乎都是一场精彩的文化“脱口秀”。
在初期学术争论时,王扬面对《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优劣之争直接“掀桌”,引用《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文史典籍,论证《古文尚书》是假的,在对立方设下语言陷阱时,也能凭借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让对手哑口无言。
![]()
当西昌侯之女萧宝月询问治理南蛮之策时,王扬同样引用《汉书》,以“霸王之道”阐述恩威并济的治理方法,还对比同时期北魏的汉化改革,以今人的视角结合古人的经典,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皇帝问起漕运、储君等问题时,他又一边利用现代所学,向皇帝进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等各类策略,一边巧用古代处世智慧回答皇帝问题、尽量避免跌入夺权斗争的漩涡。
而《一品布衣》穿越+架空的背景则让主角徐牧可以“合法”地引用各朝代诗词名篇,在诗会上,他以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技惊四座;在看到城外尸横遍野时,他能将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化用为“望洲人食人”,迎合角色的心情和社会背景。
![]()
现代知识融合古代文化的设定,巧妙地在主角与剧中其他角色、乃至与屏幕前的观众之间,构建起了坚固的“信息差”。
当主角在特定的情境下念出经典诗词,剧中的对手可能仅仅是惊叹于他的才华,而屏幕前的观众,却能瞬间get到这句诗背后的历史深意,从而与主角共享一种超越剧情本身的文化默契和民族自豪感。
![]()
就像长剧《庆余年》中,范闲在朝堂之上饮酒并背诵38首诗词的片段之所以被划定为高光名场面,正是因为其将这种“信息差”的爽感发挥到了极致。
相比于单纯的武力或权力碾压,文化知识的胜利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高级感,它巧妙地将那些原本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与紧张刺激的剧情、主角的命运紧密捆绑,使其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
同时。观众也在追剧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情绪的宣泄,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充电”。
表演到位,撑起质感骨架
再精妙的剧本,再考究的制作,最终都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触达。对于《冒姓琅琊》这类台词中包含大量古文、文言文,甚至直接引用先秦经典的短剧而言,演员的表演更是决定其最终质感上限的关键一环。如果演员无法驾驭台词,那么剧本上所有的精巧设计都将沦为空谈。
主创汪帅在采访中曾坦言,团队在台词的取舍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既要保留古风古韵,传递文化质感,又要确保当代观众能够理解,不产生观看障碍。这种在“雅”与“俗”之间的艰难平衡,对演员的台词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演员不仅要能够流利地背诵这些晦涩的台词,更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内涵、语境和情感,然后用自然的语调、精准的断句和饱满的情绪,将这些文字的魅力传递给观众。
![]()
幸运的是,灵魂主演潘子剑在《冒姓琅琊》中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挑战。潘子剑早年因酷似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中的少年何以琛而受到关注,后来又因长相和气质与胡歌有几分神似而被导演选中,儒雅古典的外形、坚毅的气质都与文化男频剧集的主角人设高度契合。
不过外形只是敲门砖,在短剧这个极其考验效率和爆发力的片场,真正让潘子剑站稳脚跟并赢得观众认可的,是他扎实的表演功力。面对大段的古文台词,他没有将其处理成声嘶力竭的“舞台腔”或是平淡如水的“背书式”念白,而是在不同场景下有着差异化的细腻处理。
朝堂辩论时,他的语速时而激昂、时而沉稳;指点江山时,他看似在迎合皇帝的喜怒,实则一直以第三视角旁观历史的发展;权力的裹挟下放弃谢星涵、成为萧宝月的驸马时,他又会流露出难得的脆弱与温情。
![]()
当然,剧集的成功不是一人之功。无论是《一品布衣》里憨直可爱、武力值爆表,差点剖腹证清白的司虎,还是《冒姓琅琊》里城府深沉、各怀鬼胎的权臣,演员们都用各自细腻的处理,将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
张弛有度的表演将冰冷的文史知识真正转化为了有血有肉、极具戏剧冲击力的场面,让观众相信角色真的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智慧,智力碾压的爽点变得可信有力,从而撑起整个剧集的骨架与灵魂。
同时,《冒姓琅琊》和《一品布衣》虽然遵循了男频爽剧“逆袭升级”的基本框架,但在自身复仇或生存的主线之外,主角不仅有个人情爱纠葛,还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
![]()
无论是为民生福祉积极献策,还是在政局动荡时勇毅担当,这份以行动彰显的传统精神根脉,正以积极价值观的力量打动每一位观众。
从置景制作到文史内核,再到演员的高质量表演,《冒姓琅琊》和《一品布衣》以近乎长剧的创作心态,在微短剧的体量内实现了对内容深度和制作精度的坚守,它们的成功也向市场证明,短剧的下半场将不再仅是流量与算法的角逐,更是文化、审美与诚意的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