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孙河湿热的空气里,一缕清风从青花色空间吹来。没有高声的音响,没有密集的标语,人们只是自然地停下脚步,进入、观看、落座、交谈。
这里是COP30现场的“中国角”。
![]()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中国角”在巴西贝伦正式对外开放,以“青韵气候,和谐共生”为主题,用空间、材料、饮品、文化等对话,向世界展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方式。与会代表表示,这不仅是一个“展区”,更是一个“能让人开始认真谈话的地方”。
而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行动深化与合作加速的关键时刻,这种氛围,弥足珍贵。
让世界在美丽中理解中国
走入“中国角”,青花瓷色调所构筑的空间氛围令人顿生“静意”。展区采用对称式布局,纹样取自水流、云气与山形,整体观感克制而舒展,既传递出东方美学的内敛气质,也蕴含“人与自然同在”的哲学思考。
“我们并不希望参会者一进来就看到口号或硬性的表达。”“中国角”现场工作人员赵千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更希望让大家先看见一种气质、一种态度,再在交流中自然进入气候话题。”
前来参观的代表中,有政策谈判官员,有气候青年组织成员,也有来自亚马孙流域社区的地方代表。他们在展区中或驻足,或落座,或轻声讨论。记者注意到,一位来自德国的城市气候行动组织成员在环形展台前停留许久,随后举起手机,轻轻拍下“中国角”墙面上以青花线条绘制的山水意象——那一刻,空间本身就是语言。
在全球气候治理话语体系中,表达往往需要力量,但在“中国角”现场,这种力量是柔性的、关系型的,是以一种无需强调、却能被感知的方式传递出来。
把绿色放在每个人的“手心里”
“中国角”内最能让参会者感到“新鲜”的,是那些看似普通却极具技术含量的桌椅。它们由废电路板树脂和退役锂电池再生铝材制成,再生资源使用率达95%,每吨可减少约1.2吨二氧化碳排放。
“你看,它并没有我们印象中再生材料那种粗糙感。”一位来自巴西的青年气候研究者抚摸椅背时说,“这不是把废弃物换个名字,而是真正让材料重新变得有价值。这是我能理解的绿色转型。”
“中国角”现场工作人员李博越告诉记者:“我们将‘3R’理念(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回收Recycle)的桌椅放在可供大家使用的位置,就是希望大家能意识到,绿色不是远在实验室里的词,而是在生活中能够触碰到的现实。”
文化体验区同样热闹。剪纸桌前围满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会者,一位巴西当地高校的学生正尝试在折扇上用毛笔写字,她抬头说:“我第一次意识到,‘美’本身也可以是生态价值。”
![]()
在另一侧,茶香弥散开来。麻栗坡县的茶叶与“云咖一号”咖啡都来自中国绿色农业与生态林业实践基地。
负责供饮的工作人员云昊告诉记者:“我们想告诉大家,绿色转型不仅发生在工厂和城市,也发生在山地、河谷和农田里。”这一刻,低碳不是数据,而是味觉,是触觉,是一种可被记住、可被带走的体验。
在“共同发生”中看见未来
在“中国角”,交流桌旁、边会区前、媒体区后,随处能看到人们低声交流、快速记录、交换名片的身影。10个主题日与35场边会,涵盖政策行动、气候投融资、南南合作、碳市场、新能源、数字化治理等方向。
当天上午,“中国角”迎来了本届COP30的首场边会——“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主题活动。会上发布的《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不仅是一种中国经验,更是一种能够被理解、被对照、被转化的全球公共价值。
来自巴西、秘鲁、印尼等国的地方代表现场分享了森林保护、社区就业、产业替代的现实难题,而中国地方实践提供了可被放进地图、可以进行技术迁移和制度对接的参照路径。“我们并不需要拿来主义,但我们可以一起再走一步。”一位南美代表在会后这样说。
在这里,不只是理念的交流,更是方法的共享和行动的共谋。
“中国角”没有高声宣示,但它以青韵为媒,以物为证,以文化为桥,以行动为脉,在亚马孙雨林边缘建立起一个真实可感、可连接、可持续的全球气候行动公共空间。
它把一个事实轻轻地呈现在世界眼前——合作,不是口号,而是此刻、此地、以手与手的方式发生。
而这,或许才是故事的开始。
来源 | 中国环境
记者 | 邢彭
编辑 | 刘亚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