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中国生产率悖论”:真实效率早已领先世界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竞争力全球领先,但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却只有美国工人的零头?这听起来充满矛盾——一个统治全球市场的制造业大国,怎么会陷入“低效”的怪圈?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巨大的误解,真相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内容较长,建议先收藏再细品)
目前,几乎所有传统研究报告都显示,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这也被称为著名的“中国生产率悖论”:一边是在电动汽车、光伏、造船等领域横扫全球的中国制造业,另一边却是看似“低效”的生产率数据。
但著名投资人单伟建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个悖论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传统统计数字制造的巨大幻觉。问题的核心,出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式上。传统生产率以“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而这个算法存在严重漏洞——它把苹果、英伟达这类只做设计、不搞生产的企业,与富士康、台积电这类实体生产商混为一谈。
苹果的人均附加值自然居高不下,可它本身并不直接生产手机,这能说明美国的制造效率高吗?显然不能。这种跨环节的比较,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生产效率”的本质。
那么,怎样的比较才公平?答案很简单:把双方拉回同一赛道,只聚焦实体工厂,不看虚无缥缈的美元增加值,只比每个工人能制造出的“实物产量”。
这份研究选取了造船、钢铁、电动汽车等5个行业进行一对一对比,结果令人震惊:
• 特斯拉上海工厂,每个工人的汽车产量是加州工厂的2倍以上;
• 钢铁行业,中国工人的人均钢产量是美国工人的3倍多;
• 综合来看,中国工人的人均实物产出是美国的2.4倍。
这,才是中国制造业效率的真实图景。
为什么一换算成美元,中国的优势就缩水甚至反转?这是价格差异与统计口径联手上演的“数字魔术”:
1. 美国商品价格虚高:受关税保护,美国钢材价格比国际市场高75%,一吨水泥价格几乎是中国的3倍。同样的产品在美国卖得更贵,算出来的“增加值”自然偏高,但价格中的关税部分,与生产效率毫无关系;
2. 统计口径差异巨大:美国将苹果这类完全外包生产的“无工厂企业”也计入制造业,仅这部分带来的虚高增加值,每年就高达上万亿美元。若按中国“只统计实体生产”的标准重新核算,美国制造业规模将缩水30%~40%。
用这样失真的数据对比生产率,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真相其实很明确:
1. 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效率早已领先世界,这不是幻觉;
2. 中国工人工资较低,反映的是国家整体收入水平差异,而非个人生产效率低下;
3. 美国的优势在于设计、品牌和营销,中国的优势则是高效率生产,强行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本质上违背经济规律。
这份研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不要被表面数字迷惑。全球化分工的初衷,是让各国发挥比较优势。美国试图通过“脱钩”重建制造业,无异于逆流而上;真正的智慧,是承认中国在制造端不可替代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寻求合作。毕竟,用最少的资源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才是造福全人类的壮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