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又被一个视频刷屏了:一位老爸对着镜头,背景是做作业的孩子,老爸感叹:老师只负责自己所教的学科,我是语文数学等所有学科都要教,我现在离老师只差一本教师资格证了”。底下评论区里,一群爸妈纷纷晒出自己辅导作业的“战果”——从解鸡兔同笼到做科学小实验,从批改作文到排练课本剧。乍一看,这届家长真是全能,仔细一想,这话味儿不对——这哪里是自夸?分明是苦中作乐的无奈。
![]()
咱们得承认,能说出这句话的家长,多少有点高看自己了。您想想,您在书房里教一个亲生的娃,从循循善诱到拍案而起,最后往往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收场。一个集血脉压制、情感绑架、物质诱惑于一身的亲爹亲妈,连一个娃都搞不定,却觉得能搞定教室里那四十多个别人家孩子的老师“很轻松”?这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问题出在哪儿?就在于我们错把“会做题”当成了“会教学”。您能解出小学数学题,不代表您能一眼看出班上哪个孩子卡在了步骤理解,哪个孩子需要具象化演示。老师的本事,是把一个知识点掰开揉碎,用八种方法讲给八种不同理解力的孩子听。而家长呢,往往只有一种讲法——“看好了,就这样解!”解不出来?那就只能血压升高了。
我们家长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教育的专业壁垒给看太简单了。就好像觉得,会炒个番茄炒蛋就能去开饭店,能给自己孩子讲个故事就能上台教书。教师资格证背后那点教育学、心理学,在部分家长眼里,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他们看不到老师为了让一堂课生动起来,背后设计了几个互动游戏;也看不到老师如何用一句巧妙的提问,点燃整个小组的讨论热情。更看不到,从一个刚入职的教师到称职教师,起码得3年,到优秀教师,还要看悟性,不是10年20年的事!
![]()
这背后,其实是家校责任的边界变得模糊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改作业成了家长的“分内事”,复杂的手工成了考核家庭创造力的“指标”。学校似乎在说:“课堂时间有限,这些后续工作就辛苦家长了。”而家长则在疲于奔命中产生了一种幻觉:“看,老师的活儿我也能干!”
![]()
但您发现没有,这种“角色入侵”对谁都没好处。家长累,孩子怨,老师也尴尬——当每个家长都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课堂上反而要花更多时间去纠正那些千奇百怪的“野路子”。教育的专业性,就在这种“人人都是教育家”的氛围中被消解了。
![]()
说到底,那句“只差一本教师资格证”的调侃,暴露的不是家长的能力有多强,而是教育生态的某种失衡。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持教资证上岗”的家长,而是更清晰的家校边界、更专业的学校教育,以及彼此之间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上头条 聊热点#
教育不是一场家长与老师的能力竞赛。聪明的家长懂得,自己的主场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培养孩子的品格,守护他们的好奇心,塑造健全的人格。至于那本教师资格证,还是让它安静地待在老师的抽屉里吧。毕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道理放在哪个领域都一样——您总不会因为会包扎伤口,就觉得自己离外科医生只差一张执业证了吧?
![]()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