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红旗特大桥主跨建成仅10个月便轰然垮塌,虽因高效预警实现零伤亡,但是却留下巨额公共财产损失与复杂的法律争议。
![]()
大家好,我是周兆成,今天这场被定性为山体滑坡引发的事故,背后牵扯设计、施工、监理的责任划分。
首先,工程责任的界定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争议。根据《建筑法》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需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官方称垮塌是由于库区蓄水致山体滑坡所致,但就有网友质疑,桥址位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前期勘察是否充分评估岩土特性、设计是否匹配抗滑标准、施工是否落实锚索等防护措施,均需专项调查支持佐证。如果查明勘察疏漏导致风险预判不足,或施工未按设计落实边坡加固,相关单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同一区域2024年曾因违规施工发生钢栈桥坍塌致死事故,更暴露出管控漏洞,监理单位如果未履行旁站监督义务,同样难逃追责。
![]()
其次,巨额公共财产损失的赔偿需分情况认定。大桥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其建设资金多源于财政投入,如果最终确认垮塌纯系不可抗力,根据《民法典》,责任方可主张免责,修复重建费用或将纳入财政专项;但如果是人为责任与自然因素叠加,过错方需按责任比例赔偿,不仅要返还建设资金,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同时,《刑法》规定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对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受损方而言,比如工程相关方因工期延误、设备损毁产生的损失,如果签订了建设工程合同,且可以证明此次事故并非不可抗力,可按违约责任追责;未约定的则以实际损失为依据主张侵权责任。此次事件说明了,工程监管机制升级的法律必要性。现行法规虽要求质量终身追责,但依赖人工巡查的监管模式已经明显存在滞后。依据《安全生产法》,高危工程应配备实时监测系统,此次事后才加装监测设备的做法,说明了监管程序中存在漏洞。未来需通过立法强化地质与工程协同设计的要求,从源头降低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