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里头,干部调动就是组织上的正常安排,可有时候级别一比,总让人觉得有点歪道。王扶之从总参作战部长到山西省军区司令,看似降了级,实则是党对干部的全面锻炼。岗位变了,责任没变。
王扶之的军旅路,走得一步一个脚印。他1935年就投身红军,从战士干起,一路摸爬滚打。抗战时期,他在115师343团当团长、副师长、师长,带着部队在太行山里转战,组织游击,保卫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他到39军任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那时候军队正大步往前迈,他抓训练、搞筹划,帮着部队适应新形势。1955年授少将军衔,1964年又晋升。
到总参作战部,王扶之的担子更重了。1970年,他从副部长接棒,当上部长,那可是第五任。总参作战部管着全军作战计划、边防部署。部队从陆海空到火箭军,全得靠这统筹。1971年正式上任后,他带队研究各种方案,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党在那个阶段,正加强国防建设,王扶之他们天天盯着地图、电报,推演预案,确保国家安全有底气。
![]()
可1975年,组织一纸调令下来,王扶之转到山西省军区当司令。总参二级部部长到省军区司令,级别上从兵团级落到军级,很多人私下嘀咕,算不算平调还是下放?其实军队干部轮岗,本就是党管干部的原则。
中央考虑大局,地方军区也得抓实抓细,王扶之去山西,正好发挥他的经验。山西地处华北,边境长,民兵多,他一到那,就把总参的作战思路带下去,帮着地方部队整组训练。调动虽有级别落差,可在党内看,就是考验忠诚、锤炼作风的机会。组织上总有长远打算,王扶之明白这点,一心扑在工作上。
说起总参那几年,王扶之的贡献实打实。1970年代初,国际形势复杂,边境摩擦不断,他们部里天天开会研判,制定应急预案。党要求军队备战备荒,王扶之带头落实,部队演习频次高,质量也提上来。
调山西后,他把这些经验落地,省军区从单纯守备,转向军地结合,民兵参与度大增。
1976年,王扶之北上北京办公事,顺道见了老上级王尚荣。那时候王尚荣是副总长,两人早年共事,王扶之在作战部时,王尚荣是第三任部长,带过他不少。
王尚荣作为老首长,看问题透彻,提醒王扶之稳住心态。王扶之则表示,在山西担任军区司令,官也不小哟。
党在那个时期,正调整干部结构,王扶之的调动就是一例。很多人觉得委屈,可岗位大小不重要,关键是为党分忧。王扶之回去山西更卖力,抓部队作风整顿,帮地方搞生产支援。
![]()
王尚荣和王扶之的交集,早从抗战说起。王尚荣那辈老干部,经历过长征、解放战争,王扶之跟在后头学了不少。总参时期,两人搭档默契,作战部方案多半出自他们手笔。
1980年,王扶之从山西转到乌鲁木齐军区当副司令,那可是十一大军区之一,地广人稀,任务重。新疆边疆,党重视稳定,王扶之去那,正好用上总参和山西的经验。几年干下来,他抓边防协作,促军地融合,部队后勤保障上台阶。年龄到点,80年代中后期退居二线,当顾问,继续发挥余热。
乌鲁木齐军区管着西北大片,王扶之负责副职,重点在作战筹划和训练。他把总参的预案法子带过去,帮部队适应高原环境,演习针对性强。党要求军队服务大局,王扶之在新疆,推动民兵边防,地方经济也沾光。退二线后,他没闲着,写心得、带新人,党内老同志的传帮带精神,一点没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