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全球航运生态中,X-Press Feeders作为独立公共承运人,找到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通道。
在全球航运业面临地缘政治动荡、能源转型与贸易格局重塑的多重挑战下,那些具备独特定位与战略韧性的企业,正展现出穿越周期的强大生命力。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主要支线航运服务提供商X-Press Feeders,便是其中之一。
该公司不仅近期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接连在青岛、深圳设立分公司,更以其坚持的“独立公共承运人”模式,以及在绿色航运领域的先行投入,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近日,中国航务周刊记者专访了X-Press Feeders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董事总经理严寒松,试图揭开这家低调的航运企业,在其独特的商业逻辑下,于中国市场的深耕之路与未来图景。
![]()
X-Press Feeders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董事总经理严寒松
战略定力:独立公共承运人
X-Press Feeders成立于1972年,至今已有53年历史,总部位于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公共承运人,服务范围涉及亚洲、中东、非洲、加勒比地区、拉丁美洲、地中海和欧洲等地,2024年完成货量550万TEU。
采访伊始,严寒松便清晰地划定了X-Press Feeders的独特坐标:“我们是一家‘独立公共承运人’。这一定位是我们所有业务的基石,也是我们与其他班轮公司最根本的区别。”
他进一步阐释,所谓“独立公共承运人”,核心在于两大特质:一是只运营船舶,不拥有集装箱,做SOC(托运人自备箱)业务;二是与所有班轮公司开放合作,没有任何排他性协议。这意味着,X-Press Feeders的客户不是终端的货主,而是各大班轮公司。当马士基、中远海运、地中海航运等大型班轮公司的干线船舶抵达枢纽港后,需要将货物中转到更小的港口时,X-Press Feeders的船队便承担起了“接力棒”的角色。
“正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集装箱,与干线班轮公司不存在货源竞争,所以我们能成为所有班轮公司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者。”严寒松强调。
在复杂的全球航运生态中,联盟是一大重要合作方式,X-Press Feeders作为独立公共承运人,找到了一条与联盟运作迥异的合作方式。
2025年6月18日,X-Press Feeders与中远海运集运签署合作协议,正是这一模式的典范。
严寒松透露,与中远海运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限于航线、运力,还包括码头协同。“例如在秘鲁钱凯港,我们成为了中远海运之外,第一家靠泊该码头的外国班轮公司,用我们的支线网络为其干线服务提供支持。”他补充道,“但这只是我们合作的一个缩影,我们与全球几乎所有主流班轮公司都有类似的紧密合作。”
中国市场:看好趋势再蓄力
数据显示,X-Press Feeders目前拥有6艘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承建的11000TEU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将于2027年交付。这将是该公司船队中最大的船舶,远超其以往700-7000TEU的主力船型。这一举动,是否意味着该公司战略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支线市场进军干线市场?
“我们的战略方向从未改变。”严寒松回应称,“这批11000TEU的新船,并非用于洲际主干航线,而是计划部署在我们已经深耕多年的‘区域性干线’上,例如中国至印巴、中东和红海等航线。”
严寒松解释说,市场需要厘清“支线”与“区域性干线”的概念。从中国出发至中东、印巴的航线,航程长、货量大,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线”,而是中程区域干线。随着区域内贸易量的增长,使用7000TEU乃至11000TEU的船舶已成为市场趋势。X-Press Feeders升级船队,只是顺应了这一市场需求,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演进,而非战略调整。
在严寒松看来,驱动此次船队升级的核心因素,是亚洲区域内贸易的蓬勃发展与船舶大型化的内在规律。他强调:“X-Press Feeders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主航道——既是支线网络专家,也是区域性干线航线的合作者,我们作为独立公共承运人经营两大业务领域,不拥有自己的集装箱。”
![]()
X-Press Feeders与中远海运集运签署合作协议
自2023年在上海成立凯祺瑞达(上海)海运有限公司,并作为大中华区营运总部以来,X-Press Feeders在华业务进入了快车道。严寒松告诉中国航务周刊记者,今年10月20日,其青岛、深圳两家分公司同日开业,标志着中国市场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此前,我们在青岛、大连、深圳等地的业务由代理对接。如今,随着航线不断增加、箱量持续增长,我们的业务规模已经到了必须自己成立团队、直接运营的阶段。”严寒松介绍说,目前中国区业务已形成以上海总部为核心,青岛、深圳分公司协同并进的格局。
当被问及是否因中国区业务达到某个特定占比,才决定成立直营公司时,严寒松展现了他独特的经营哲学,他认为,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并不完全依赖定量化的数据。有时候,你看好一个趋势,就要先投入,去创造市场,而不是等到量变发生后才去行动。”
他透露,中国的班轮公司越来越多,自X-Press Feeders中国公司成立后,不仅与大型班轮公司的合作更加紧密,也开拓了与锦江航运、合德海运、山东远洋、中国外运等众多本土中小班轮公司的业务,这正是“先布局后收获”的体现。
行业展望:不确定性即机遇
在航运业脱碳的浪潮中,主流绿色船舶燃料尚未确定。X-Press Feeders是积极的先行者,目前已订购了14艘绿色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其中多艘已交付并投入运营。
![]()
X-Press Feeders首艘绿色甲醇双燃料船舶“Eco-Maestro”轮,运营欧洲首条绿色甲醇支线
“这14艘是1000TEU级别的支线船,目前主要部署在欧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严寒松表示,选择甲醇作为替代燃料路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程绿色’。设想一下,如果干线大船从亚洲到欧洲使用绿色甲醇,抵达欧洲基本港后,由我们的甲醇动力支线船接驳至小型港口,那么这条航线就实现了端到端的绿色化。”
他坦言,目前全球绿色甲醇的供应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与庞大的贸易量不成正比,因此,暂时未将此类船舶投放于亚洲航线。但他坚信,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投资。“当货主未来普遍要求‘全程绿色’运输时,在中小型船舶领域,我们是目前唯一的提供者,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前瞻性。”
谈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贸易前景,严寒松表现出乐观与笃定:“我永远看好航运市场。越是不确定,对航运公司而言,越是蕴藏着机会。”
严寒松以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为例:“红海危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等事件,短期内会导致航线变更、成本上升,从而推高运价。对于手握充足现金流的班轮公司而言,他们如今更有能力通过调控运力来维持市场的健康度,避免恶性竞争。因此,我认为,无论未来市场如何波动,行业的基本面都将远优于2018年以前的水平。”
他最后总结道:“航运业常被称为‘夕阳产业’,但我认为,这个‘夕阳’永远会在。全球80%以上的贸易依靠海运,这一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全球化或许会调整形态,但不会逆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总会有新的贸易流产生。对于像我们这样定位清晰、灵活且坚韧的企业来说,未来五年,依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黄金时期。”
严寒松强调“趋势”重于“数据”,“感觉”辅以“判断”。这或许正是X-Press Feeders作为家族式企业,能够在新加坡这样一个航运强国中脱颖而出,并在全球市场稳健扩张的秘诀。在中国,这家“独立公共承运人”正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清晰的战略定力和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书写着一部独到的航运生意经。在动荡的时代,这种专注与韧性,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竞争力。
版权说明
本文刊载于《中国航务周刊》,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通过留言,提供新闻线索,投稿可发送至hangwuzhoukan@126.com
本期编辑:Effy 审发:王禹
(点击小程序卡片,查询船东精品航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