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活成"无证老师",我们都被教育困住了——《自驱型成长》戳破的残酷真相
最近总刷到"家长距离老师只差个教师资格证"的吐槽,笑着笑着就沉默了:每天陪写作业到深夜、周末穿梭在补习班、连孩子的错题本都要按教学标准整理……我们明明是父母,怎么活成了"编外教师"?
但翻开《自驱型成长》才惊觉:现代教育最痛的困境,根本不是家长够不够"专业",而是我们都在用"控制"代替"教育",把孩子和自己都逼进了死胡同。
家长难:我们都在当"监工",却忘了做"顾问"
书里有个扎心的观点:"过度控制是最隐蔽的伤害。"多少家长像我一样,每天雷打不动检查作业、盯着背单词,以为这是"负责",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孩子的"压力源"。
作者说,大脑里的"压力激素"皮质醇长期过高,会直接杀死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细胞——我们越催,孩子越记不住,越记不住我们越催,恶性循环就是这么来的。
更可怕的是"涓流焦虑":我们把职场压力、社会焦虑悄悄转移给孩子,嘴上说"随便考考就好",眼神却离不开成绩单。书里管这种叫"非焦虑的临在"缺失——当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平静,孩子怎么可能不紧张?
孩子难:他们缺的不是管教,是"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佛系",或者干脆"躺平"?《自驱型成长》的答案一针见血:"低控制感是人类最痛苦的体验之一。"
想想看:孩子几点睡觉、周末上什么班、甚至写作业先做数学还是语文,都由家长决定。长期活在"被安排"里,他们怎么可能有动力主动学习?就像书里说的:"所有健康的自驱力,都根植于控制感。"
朋友儿子上次数学考砸了,她没像以前一样骂他,而是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要不要试试自己定个复习计划?"结果他熬夜做了张错题分析表——原来不是孩子不想好,是我们从没给过他"变好"的主动权。
破局:从"无证老师"到"顾问型父母",只差这3步
书里反复强调:"要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必须学会隐入幕后。" 分享3个正在实践的方法,亲测有效:
- 把"决定权"还给孩子:比如让他自己决定写作业的顺序、周末玩多久手机(约定好超时后果)。控制感不是放任,而是"有限的选择"。
- 当"脚手架"而非"承重墙":孩子遇到难题时,不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问"你觉得第一步可以怎么做?"——引导比说教更有用。
- 接受"不完美"的成长:上次孩子主动做了早餐,虽然煎糊了鸡蛋,但他眼里的光比100分试卷更亮。书里说:"错误是大脑成长的最佳时机。"
最后想说:
"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这句话,其实说反了——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父母变成老师,而是让孩子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就像《自驱型成长》里写的:"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下次忍不住想催孩子时,试试默念:"我是顾问,不是监工。" 或许,我们和孩子都能活得轻松一点。
(ps:这本书真的救了焦虑父母和孩子,推荐每个被教育问题困住的家长看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