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陕北高原,天高云阔,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组织118名师生踏着深秋的晨光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延河水潺潺,宝塔山巍巍,在这片孕育了新中国曙光的黄土地上,正进行着一场关于信仰、团结与奋斗的寻根之旅。来自雪域高原、天山脚下、中原大地和武陵山区的多民族学员们,如同紧紧相依的石榴籽,在延安精神的浸润下,共同感悟、共同成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革命圣地绚烂绽放。
![]()
实践团合影
雪域赤子心,延河寻梦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对于藏族姑娘仓才旦卓玛而言,延安曾是课本上滚烫的字眼,是父辈口中遥远的传奇。当她真正站在杨家岭的窑洞前,触摸着枣园里毛主席用过的旧桌椅,那份跨越山海的向往终于落地生根。
仓才旦卓玛说,高原的雪山象征着纯洁与坚贞,而延安的宝塔则代表着方向与信念。她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看到了与藏族文化中“利他、慈悲”精神的深刻共鸣;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里,读懂了家乡建设者们开拓进取的艰辛与荣光。“我的‘赤子心’,是雪山赋予的纯净与忠诚;我的‘寻梦行’,是在延河畔找到的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事业的坚定方向。我要像高原上的格桑花,把延安精神的种子带回雪域,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天山连延水,团结谱新章
能歌善舞的伊木然·吾拉木,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历史画卷前陷入了沉思。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深刻感受到,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正是“石榴籽精神”最生动的历史写照。
“我们维吾尔族有句谚语,‘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伊木然动情地说,“延安精神中的‘团结’与‘纪律’,与我们民族崇尚的集体主义如此契合。天山的雪水汇入江河最终奔向大海,就像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大家庭里交融互鉴。我要把延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回天山脚下,与各族兄弟姐妹一起,共同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乐章。”
高原砺信仰,基因润初心
来自中原的回族青年惠新宇,对“信仰”二字有着独特的感悟。在张思德同志的纪念碑前,他久久伫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崇高精神,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惠新宇说,回族文化强调敬主爱人、坚守正道,这与延安精神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涵和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一脉相承。
“站在这片被革命鲜血浸染的黄土地上,我更加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伊玛尼’——那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民的奉献,对国家的忠诚。延安精神,就是淬炼信仰、砥砺品格的熔炉。作为新时代的回族青年,我要将这份红色的基因融入血脉,做一名有坚定信仰、有家国情怀的奋斗者。”
武陵系延川,奋斗正青春
土家族小伙子范家华,被延安时期那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深深感染。站在南泥湾的稻田边,他仿佛听到了当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嘹亮号角。范家华联想到家乡武陵山区,乡亲们也正是靠着那股不服输、敢拼搏的劲头,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脱贫致富的道路。“我们土家人向来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这和延安的奋斗精神简直是异曲同工!”他感慨道,“延安的经历告诉我,青春最美的姿态就是奋斗。从武陵山到宝塔山,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我要把延安的奋斗之‘火’带回去,点燃更多同龄人的梦想,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我们这一代人的‘山乡巨变’。”
![]()
实践团代表范家华(左一)、伊木然·吾拉木(左二)、仓才旦卓玛(右二)、惠新宇(右一)分别发言
延安之行,是一次精神的淬火,更是一次力量的聚合。仓才旦卓玛的忠诚、伊木然·吾拉木的团结、惠新宇的信仰、范家华的奋斗,如同颗颗饱满晶莹的石榴籽,在延安精神这根坚韧血脉的联结下,更加紧密地拥抱在一起。延水汤汤,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石榴灼灼,绽放着团结的芳华。延安行,民族情,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次寻根之旅,已在这群年轻人的心中深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未来必将生长为荫蔽时代的参天大树,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芳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