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我继续讲好这些故事的动力,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
我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反应很沉重。福州海关会同公安、渔业等多部门,捣毁了一个从境外油源到境内销售的全链条走私网络——查扣走私船舶8艘,查证走私成品油19.32万吨,案值约16.46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现场是福建、浙江多地同步收网,出动警力200余人,分成40多个行动小组,海陆并进展开抓捕行动。这些数字冷冰冰,可背后牵扯的是市场秩序、环境安全、普通人的生命财产。
我脑海里一直有画面:公海上一艘艘“大巴”悄无声息地停靠,像移动的加油站。官方说得直白——这些“大巴”长期游弋在公海,每艘能装几千吨到上万吨成品油,是走私网络的核心枢纽。团伙把油从“大巴”转到“中巴”“小巴”,再靠岸销售,流程像传送带一样精细。听起来既专业又冷酷。
![]()
这类走私带来的风险,远超过偷税漏税这么简单。报道里提到,走私油往往硫含量超标、质量不合格。油品流入市场后,会污染环境,损害车辆和船舶发动机,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想一想,如果家门口的加油站进了劣质柴油,邻居的车子出问题,谁来负责?消费者被欺骗的信任怎么算?市场规则被破坏的代价,又有谁来买单?
![]()
我也很在意一个细节:走私团伙大量使用现金交易,成员间单线联络,窝点、码头和船上都安监控,行动一有风吹草动就停手。这种隐蔽性让执法取证极难。有官员说,船舶会关掉GPS、涂改船名、设置油舱隔层来躲避查缉。听上去像电影情节,可是现实比电影更狡猾。
![]()
在取证和法律适用方面,缉私队伍的做法值得一看。专案组主办侦查员蓝景熙介绍,团伙核心是福建籍林某、浙江籍邬某和境外蔡某等人合资,购买千吨级远途运油船,从境外装载柴油。这些信息帮助警方锁定网络节点。法制员陈川说,办案组主动与检察机关沟通,明确取证标准和法律适用口径,为后期审讯和移诉奠定基础。看到这,我有点放心:对付这种跨海、跨境的大案,单靠冲锋是行不通的,法、侦、检多部门协同才是关键。
![]()
看完这些,我有几点想和大家聊聊。第一,监管需要更接地气的科技手段。传统巡查很难盯住公海上的“大巴”。卫星监控、海上自动识别系统数据共享、跨部门情报融合,这些都得上档次。第二,金融监管也要盯紧。大量现金交易是走私链条的血管堵塞点。资金流一旦断了,链条可能就断。第三,消费者保护也不能缺位。市场监管要加大对油品质量抽检和信息公开,让大家知道哪里能放心加油。
我不想忽视一个现实:这些走私团伙能发展成规模,说明有市场需求,也说明部分环节监管有漏洞。我们在指责违法者的同时,也应该问问制度和监管为什么会留出这样的口子。
![]()
我想把几个事实再强调一次:8艘船、19.32万吨走私成品油、案值约16.46亿元、抓获37名嫌疑人。这些不是空洞的数据,是一次对市场秩序的正面清算。执法部门强调对成品油走私“零容忍”,将继续强化重点区域巡查管控,打击团伙犯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秩序。我对他们的努力表示尊重,也希望这种常态化打击能常抓不懈。
我也很想听听你的声音。你觉得这类海上走私根治需要从哪个环节下手?是科技投入、法律惩戒、还是市场自律?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最好带点干货和建议,欢迎转发给关心这事的朋友。关注我,后续我会跟进该案审理进展和监管层面的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