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善奉行,诸恶莫作;日日行善,夜夜自省。这是佛陀教导众生的慈悲心怀,也是出家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然而,普通人往往难以做到如此,这不仅需要毅力和恒心,更在于人们往往不能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不能推己及人的根源,在于彼此缺乏理解和共鸣。实际上,这种缺乏归根结底是由我们长期的思维习惯所造成的。
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的新邻居是一户穷人家,只有一个寡妇和两个小孩。
一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电,女子只好点起蜡烛照明。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他略显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然穷得连蜡烛都没有,还是别借给他们了,免得被他们依赖上!于是,她冷冷地回答:“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个小孩却露出了关切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接着说道:“妈妈怕你一个人住没有蜡烛会害怕,就让我拿两根来给你。”
女子感到无地自容,却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把将那小孩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多么善良的一家人!尽管自家贫穷,却时刻想着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哪怕只是一个还没见过面的新邻居。
其实,这位女子未必就是多么冷漠自私之人,她后来的愧疚与感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她已习惯于“穷人求助富人”、“富人施舍穷人”这样的既定模式,因此当一个穷人来有所探寻时,她便“顺理成章”地认为这是求助的信号。然而,人们往往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中,渐渐远离了自己的善良和心底的柔软,也远离了与人和睦相处、温暖互助的幸福。
因此,佛陀强调我们应该做到“无碍”。无碍不
![]()
一天,佛陀行脚回到了他曾经修行过的伽耶山尼连禅河边。这里有位拜火教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他带领着五百弟子在此修行,并且受到贵族的尊敬。佛陀原本打算前往摩揭陀国,但此时天色已晚,于是他便去优楼频罗迦叶处请求借宿。
优楼频罗迦叶听到佛陀光临,便客气地出迎。佛陀表明来意后,优楼频罗迦叶回答道:“在我这里借宿当然可以,但我看您定是一位得道者,因此有件事情必须要向您说明:我的房中放着拜火的道具,而且一条巨大的毒龙盘踞在房中,如果您住进去了,一定会失去生命,所以我还是回绝您吧!”
![]()
佛陀微笑着说:“不要紧。天色已晚,我实在无处安身,所以请您无论如何借我住一宿。”于是,优楼频罗迦叶指着一个石室说:“那就去吧,您好自为之。”
佛陀安然地走进石室。进入石室后,他果然看见一条巨大的毒龙,但仍泰然自若地安坐其中,因为他深知毒龙不会伤害他。面对超脱的佛陀,毒龙果然没有表现出敌意。
第二天,佛陀从石室中平安走出,口中念道:“心清净,则不为外物所害。”
原本优楼频罗迦叶以为佛陀必定会吓得立刻从石室中逃出,却不料佛陀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便意识到佛陀是位圣者,于是心生疑虑,认为佛陀是来征服他的。此时,佛陀礼貌地提出想在优楼频罗迦叶处修行。优楼频罗迦叶听后,以为佛陀很尊敬他,便欣然答应了。
这一天,优楼频罗迦叶被请去做当地一个盛大祭典的主祭。他深知佛陀的力量,因此不希望人们见到佛陀。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这天佛陀并未出现。于是第二天,他便询问佛陀的去处。
佛陀温和地说道:“我知道你心中希望我不要被人见到,所以我也没让人见到我。你尚未觉悟生命的真谛,心中仍充满嫉妒。像你这样有觉悟的人,居然还存有嫉妒的私念,实在可惜!若不断除这个念头,你永远无法证得涅槃。”
优楼频罗迦叶被佛陀的智慧与宽大所感动,当即带领他的五百弟子一同拜在佛陀座下,成为佛陀的随众弟子。
![]()
佛陀宽容而慈悲,他洞察了优楼频罗迦叶的嫉妒之心,却未当众点破,而是先顺其心意,保全其尊严,再适时出面点拨、教化他,这正是因懂得而宽容的慈悲真谛!
佛陀曾言:“结缘不结怨。”仇恨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情感,只会激化矛盾,酿成大祸。而宽容之心却能轻易化解恨意,使紧张的气氛化作脉脉温情。然而,若要平息心头的嗔恨之念,仅生慈悲宽容之意还不够,必须先摒弃自身的固有思维习惯,真切地理解他人、懂得他人。在这份懂得中,或许会生出些许惺惺相惜或真心的叹惜,之后我们的选择自然会更加温和、暖人。
既然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繁星,行走在同一片土地上,且深深困扰我们灵魂的是同样的问题——“生命”“爱情”“永恒”“意义”,那我们为何不能对彼此报以一个会心而默契的微笑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