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真的越来越少了,每年的数据都比想象中的更加不乐观,而产科医生对新生儿减少的感受是最直观的。
![]()
有医生称原本一晚上能接到7、8台剖腹产的手术,如今却一台都没有了,可见新生儿已经低到什么地步了。
为什么没有人生孩子了?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上海一位产科医生讲,十年前他所在的科室是全院最忙碌的地方,一个晚上做7、8台剖腹产手术是家常便饭,现在整个晚上连一台手术都没有,已经是常态,这种极大的反差感受不只发生在一线城市的医院里。
数据太明显了,就在今年,全国的幼儿园数量一下子少了整整两万所,原因就是入园的孩子数量少之又少,当一个社会的新生儿开始变得“稀缺”,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期待,甚至整个社会的运转模式,都会不断改变。
![]()
那么为什么没人生了呢?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没钱养”绝不是一句敷衍的借口,没钱这个理由实在是太现实了,有媒体算过,把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拉扯到大学毕业,全国的平均花费是68万元,这还只是一个起点、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
![]()
现实中任何商品只要冠上“婴幼儿”三个字,价格立马翻上几番,新生儿的奶粉、纸尿裤、医疗检查,每个月都是一笔躲不掉的支出,这笔钱对很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负担。
![]()
而且大头还在后头,教育的投入像个无底洞,周围的家长都在给孩子报班,钢琴、舞蹈、编程,一节课动辄几百块,上海有对夫妻,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已经把超前学习和密集的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
![]()
有的妈妈坦言自己本来也希望孩子能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周围的环境裹挟着你,让你不得不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哪项技能上落后于人,这种人们根深蒂固的攀比心理,把育儿变成了一场停不下来的“军备竞赛”。
![]()
当生养一个孩子,在经济上越来越像一场风险巨大的投资,而非一个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时,很多人的消费观也跟着变了,既然供不起这件最昂贵的“奢侈品”,那就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买个名牌包、吃顿大餐,起码能换来即时的快乐和满足。
![]()
经济压力只是表层,观念的彻底改变才是“不生”的根本原因,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约束力已经微乎其微,婚姻和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一个人抱着猫,也能过得很好。
![]()
尤其对现代女性而言,她们更愿意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中,生育计划被一再推迟,甚至直接放弃。从2017年到2023年,国内育龄女性的人口数量实实在在地减少了3000万,这说明很多女性都是这样抉择的,而且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了。
![]()
年轻人对“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有了远比上一代更重的想法,过去觉得把孩子养活、养大就算尽了责,但现在大家想得更多,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陪伴?能不能关注他的心理健康?能不能为他规划好未来的教育路径?
![]()
这种责任标准太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年轻人说得很直接,现在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哪有能力再去对另一个生命负责?于是“理性计算”成了主流,大家倾向于在各方面都准备得更充分时,才考虑生育。
孩子生的少了,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就是那些曾经最火爆的行业,妇产科和幼教成了这场变革中最先经历阵痛的前沿阵地,产科的冷清已经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蔓延开来,在四川一个人口不足五十万的小县城,三年内活产婴儿数就下降了近三成。
一些医院的妇产科因为业务量严重萎缩,不得不关闭,医生被迫转岗或另谋出路,有资深医生忧心忡忡,他担心的不只是一个科室的存亡,而是整个产科学科可能出现的“塌房”。
如果没有足够的新生病例,临床研究如何进行?医学人才如何培养?这种萎缩迟早会传导到下游的儿科。
![]()
教育领域的“寒冬”同样凛冽,曾经“一园难求”的幼儿园,如今却面临“招生困难”的窘境,为了维持运营,幼儿园的老师们甚至需要走上街头,像发楼盘广告一样给路过的行人派发招生传单,这在几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场景。
![]()
不过,任何危机也都孕育着新的机会,当增量市场消失,存量市场的竞争必然倒逼行业进行升级和创新,一些敏锐的医院已经不再仅仅是“接生”的地方。
它们开始向服务的两端延伸,提供更精细化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从备孕时的产前指导,到产后的康复塑形,再到高危妊娠管理和心理咨询,服务链条被大大拉长。
幼教行业也在积极自救,既然3到6岁的生源在减少,那就向下兼容,开拓1到3岁的托育服务,搞“托幼一体化”,这既满足了双职工家庭的刚需,也为幼儿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在深圳等地,甚至出现了更创新的社区服务模式——“老幼共托”,把社区养老服务和幼儿托管服务放在一起,让老人和孩子能互相陪伴,既解决了看护问题,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代际互动。
![]()
归根结底,生育率下降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它是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真正的解药不在于如何“催生”,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对育儿真正友好的社会环境。
![]()
当养育一个孩子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不再那么沉重,当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有效分担家庭的压力,或许生育才能重新回归为一个自然、轻松的人生选择,而不是一个需要反复权衡、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社会项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