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季至今,渭北旱塬区遭遇罕见的冬、春、夏三季连旱,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80%,且春玉米孕穗期伴随持续高温;今年9月起,该区又迎来持续性秋淋强降雨,形成 “旱热、旱涝并存、旱涝急转” 的极端气候特征,给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旱地春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为查明玉米实际减产情况,11月10日,农业农村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农业节水体系岗位专家任小龙教授带领团队,在陕西省合阳县随机调研10个旱地春播玉米样点。结果显示,普通农田玉米株高普遍仅1米左右,且存在穗小粒少问题,亩产不足 100公斤,其中8块样地近乎绝产,减产形势严峻。
![]()
与普通农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阳县甘井镇东休里村的 “旱地春玉米深松沟播集雨种植技术” 示范田,受灾害影响显著较轻。该示范田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旱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团队多年 “集雨种植” 研究成果,且获得国家 “十四五” 相关旱农项目支持。现场可见,示范田玉米株高多在 1.7 米左右且穗较大、粒较多,穗顶霉粒较少,亩产量约 350 公斤。
![]()
为确保产量数据精准,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合阳县农技推广中心专家、甘井镇农技员及种粮大户代表组成的玉米产量测定小组,严格依据《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对 “千亩方” 示范田中的 170 亩核心示范地开展实收测产。通过联合收割机实收后,用 PM-8188 谷物水分测定仪现场检测,籽粒平均含水量为 22.1%,扣除杂质并按标准含水量 14% 折算,最终确定示范田平均亩产达 349.6 公斤,印证了技术抗灾稳产效果。
![]()
据了解,“旱地春玉米深松沟播集雨种植技术”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联合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阳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发,以 “沟播集雨 + 深松蓄水 + 有机改土保墒 + 以肥调根高效用水”为核心,实现了 “旱地春播玉米亩产稳定提升 150 公斤以上” 的突破,目前已成功入选国家《种植业成熟适用技术推广服务指导目录(2025)》(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成为旱区玉米生产的 “救命技术”。
在技术观摩会现场,一位来自东休里村的种粮大户讲道:“多亏任老师的‘少量水补墒+深松沟播’,玉米才按时种上;中间又指导喷了一次发放的菌肥,根系明显发达了;入秋又连阴雨,我家地里水也渗得快,玉米秆没倒,棒子还大,产量比去年低不少,但也有600来斤。”而另一位前来观摩的大姐(非技术示范户)说道:“今年玉米棒只有一拃长,产量也就一二百斤,根本没法收,最后每亩地按一百块整秆就地卖了”。
面对极端气候下的粮食生产挑战,合阳县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把 “旱地春玉米深松沟播集雨种植技术” 列为全县旱地玉米主推技术,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快技术推广落地,助力当地粮食稳产增产。
技术研发团队也有更长远的规划,他们将持续针对渭北旱塬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实际农业资源情况,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比如调整深松深度、沟垄几何参数、行距密度等,提升技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和增产潜力。同时,团队还计划结合物联网技术,开发农田水分监测系统,为农民提供实时土壤墒情预警和减灾建议,让技术更 “智能”,让农民种植更 “省心”。
编辑|李紫来审核|赵允
来源|农业科技报
作者|张静、蔡耀辉、蔡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