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县域教育的难题依然存在,但希望并不渺茫。
作者 | 本报记者 黄 浩
原标题 | 县中振兴 青春作答
——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赋能县域青年教师成长
清晨6点,晨光熹微,闹钟准时响起,云南省曲靖市会泽一中教师张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简单洗漱后,她必须在6点40分前赶到教室,守护这些高二年级学生开始早读。400多个日子,她记不清多少次在曙光中匆匆路过位于学校的会泽文庙,想象孩子们“登科及第”的模样。这位北京师范大学“志远计划”的毕业生,一年多前选择回到县城中学任教。
千里之外的湖北省秭归县,同样毕业于北师大的年轻教师魏伶俐也开启了新的一天。高中就学于秭归一中的她,如今站在了母校的讲台上,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安排着上课、备课、谈心、晚自习蹲班等各项工作。她说,这样的节奏已经保持了5年。
在甘肃平凉、广西大化、云南沧源……无数个相似的清晨,无数所相似的县中,年轻教师的身影活跃在讲台上。如同满天繁星,他们中有通过“优师计划”回到家乡的师范生,有通过特岗教师招聘投身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在北师大“强师工程”支持下扎根县城的青年才俊……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县域教育注入“一池活水”。
![]()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一中(资料图)
“那一刻我很有使命感”
选择回到县城,对魏伶俐而言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回归”。这个从曾经的国家贫困县走出来的女孩2016年踏入北师大校园,“在师大,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和同学。当我提出奇怪的问题时,老师说你们的每个想法都值得尊重,鼓励我深入思考。”
2020年毕业时,面对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魏伶俐最终选择了回乡。“我想帮那些曾经与我一样迷茫过的学生,就像师大的老师帮助我一样。”魏伶俐说,自己从小就对当老师充满期望,“觉得站上讲台十分神圣”。
入职前,魏伶俐想象自己能大展拳脚,但现实很快展示了它“骨感”的一面。初登讲台,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学生沟通出现障碍,让她根本无暇去琢磨自己的想法如何在课堂落地。
与魏伶俐相比,西部某省县中教师王晖初登讲台的处境似乎更为尴尬。身为班主任,她中途接手了一个班级,学生中考九科平均分只有400多分。开学短短一个月,学生不听劝甚至逃课,王晖向记者表示,“我对此感到震撼,本以为县里的孩子很渴望通过学习走出去”。除此之外还有数不尽的琐碎事务,王晖说“最烦恼的时候是体会到自己无力的时候”。
而困扰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吕静的则是另一种无奈,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理科,对文科并不重视,“上课时,即使是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也消弭不了他们的困倦”。
教在县域的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些烦扰。不过,许多青年教师并未因此“望而却步”。
“这里的学生很少看课外书,但当一次讲授课文中的某篇小说选段后,有学生跑来跟我说特别想去找原著看一看,那一刻我很有使命感。我希望在县城里,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成绩,更能真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张驰说。
学生的认可也给了张驰很大的慰藉,他们评价张驰“教学水平高,善解人意,情绪稳定,较为幽默”。有学生写道:“您没有那么强的管控欲,充分尊重我们,给予我们自由。”
“上了一节有趣的课,引得大家都开怀大笑,竞相讨论的时候是我工作期间最开心的事。”张驰笑着说。
前辈的指导如及时雨般到来则给了魏伶俐极大的信心。“我们要先站稳讲台,提升成绩,才有机会进行更多的教学创新。”学科导师董长运的这番话点醒了她。魏伶俐为自己定下小目标:每节课至少表扬一名学生。渐渐地,她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不仅因喜欢地理而学习,也因喜欢我而更爱学习地理”。
“他们代表了学校未来”
去年,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几位年轻教师带着学生准备参加2024年北师大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但实验需要不少塑料瓶,青年教师就自掏腰包“邀请”学生喝饮料——孩子们开心极了,实验室里也渐渐堆起了瓶瓶罐罐。
![]()
“这件事更让我触动的是他们背后的思考: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怎么把实验设计得既有趣又贴近真实研究,还能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学校资深教师黄月玫说,她一步步见证了这些年轻同事的成长。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沈应流看来,青年教师是县域学校发展的“活水”,他们不仅是教学的新生力量,更是推动学校变革的“引擎”。
“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做事,敢于打破常规,更擅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传递知识,成为连接传统教育与现代课堂的桥梁。”沈应流说,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三强”: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强、亲和力强。
魏伶俐的地理课总是充满惊喜,除了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她还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校园植物地理实践课程,这缘于她在北师大就学期间接触到的PBL课程。“那种上课方式,让我们感觉知识活起来了。”学生杨丽卉回忆道。
魏伶俐还特别关注那些有“钻牛角尖”思维的学生。“工作后,有时候也会有学生哭着来找我说:‘魏老师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学不好?为什么我总是钻牛角尖?’”这让她想到当年的自己。“当我成为老师后,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没有像我当年一样陷入长期的自我否定,这个过程好像也治愈了当年的自己。”
在甘肃平凉,吕静同样在历史教学中努力进行着创新探索。“我想尽量寓教于乐,给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添一点趣味调剂。”虽然面临学生不重视文科的挑战,但她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老师,申请把数学课占了”“老师,我觉得你上课真挺不错的”。
张驰则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着自己的空间,她鼓励学生在语文课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因为“有时观点没有对错之分”。一个学生感激地写道:“我刚开始非常害怕被点名,但是在您的关心下,我好像没那么怕回答问题了。”
学生们不吝表示对年轻教师的喜爱与推崇,这种亲和力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延伸到课后的交流。不少学生提到,年轻老师会和他们“聊成绩、聊生活、聊兴趣爱好,聊网络上有趣的视频动漫、漫画等”,与他们一起打球。年轻的他们为县城的孩子吹来了别样的新风。
也难怪大化高中校长陈胜全对学校青年教师赞誉有加,“在我眼里,青年教师不是‘候补队’,而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量’,他们代表学校的未来”。
![]()
“用最大的诚意拴心留人”
县中发展需要新鲜的血液和有吸引力的机制,但如何让像魏伶俐、张驰、吕静这样优秀的年轻“种子”不仅留下来,更能扎下根、长成材?这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县中振兴,一直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挑战依然严峻——沈应流道出了县域学校的最大痛点:“培养出来,留不下来。”许多教师服务期满后,因家庭、婚恋等原因选择跳槽,“对课程延续性和团队稳定性冲击很大”。
河南省虞城县教育体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尽管近三年该县青年教师流入流出比从1.2:1提升至1.8:1,但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流出的多是前往市区或省会学校的骨干教师,约占流出总量的70%”。
“成长天花板”与“腰部塌陷”是当前县域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宋萑看来,提升县城青年教师的获得感与专业水平是提升县中教育质量、阻断“塌陷”循环的关键引擎,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县域振兴的关键力量。
虞城县对青年教师的支持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该县近三年公开招聘特岗教师560名并全部纳入编制,乡村教师享受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等,同时推出“暖心工程”:建设教师周转房690套、教师公寓170套,协调教师子女入园、就医绿色通道,设立“青年教师专项补贴”。
“去年有一位特岗教师说:‘周转房虽小,但让我们在乡村有了家的感觉。’这话让我特别触动。”县教育体育局一名负责人动情地说。
山西省中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瑞宏向记者表示,当前制约该县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职业发展困境,“青年教师因教学任务重、科研指导较少、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因此在职后晋升、职称评定、科研引领方面竞争力较弱”。
为此,中阳县将建立青年教师发展绿色通道,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充分利用北师大在该县建立的“强师工程服务站”平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技能和课堂掌控能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国家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师大通过“强师工程”对不少县域进行教育帮扶,为当地县域教师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宋萑向记者介绍,北师大倾力打造“强师工程”,包括“优师计划”“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诊断计划”“‘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六大计划,指向培养一批热爱乡土、扎根基层、教育报国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搭建县域乡村教师培养的“立交桥”。
如今,北师大“优师计划”招生规模已扩大至每年800人,为欠发达地区储备了大量师资。“启航计划”实施五年来,已有2000余名毕业生入选,累计发放奖励金超过8000万元,为中西部地区输送了大批高质量师资。
“北师大还通过‘强师工程’服务站等项目,与县域建立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这种模式致力于‘精准对接、按需施策’,帮助当地构建内生的教师发展机制,确保了教育帮扶的可持续性。”宋萑说。
大化高中也是北师大帮扶对象之一,该校青年物理教师覃康三年前刚站上讲台时一度十分迷茫。在积极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平台物理学科活动、到北师大附属学校跟岗研修之后,他的专业成长突飞猛进,多次在市级信息技术融合、实验说课等赛事中斩获佳绩。
“过去学校缺乏高端资源对接,教师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沈应流坦言,“现在有了北师大项目的引领,我们才有了方向感和专业支撑。”
![]()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培训项目研修活动
青年教师发展需要外部助力,也需要学校教研与传帮带机制的深度融合,几乎所有的县中都为青年教师规划了成长路径。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我紧张得板书都在抖。”回忆起五年前的自己,魏伶俐笑着说道。如今的她在师傅的带领下,已经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
在成长中找到工作的意义感,也成为许多青年教师“留下来”的重要理由。
在宋萑看来,留住人与激发人的根本在于营造一个让青年教师能安居乐业、专业自主、价值实现的“好的教育现场”,“这场改革的关键是将青年教师视为具有独立思想与创造潜能的‘主体’,而非执行指令的‘工具’,通过系统性的制度重构,助力青年教师转化为县域教育生态中活跃、可持续的创新之源”。
“我们坚信,只要用最大的诚意拴心留人,用最好的平台成就梦想,县域也会成为一方青年教师愿意扎根、能够成才的教育热土。”一名县教育局局长说。
“点亮一片永不落幕的星河”
当年轻教师慢慢成长,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他们将如何抉择?
被问及未来3—5年的规划时,魏伶俐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评上中一职称、主持完成一项课题、回北师大攻读在职博士、发表论文、设计更高质量的跨学科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奥赛。
你会考虑离开吗?魏伶俐的回答同样没有犹豫:“没有。我觉得,在这里我找到了价值,希望为家乡的教育变革贡献微薄的力量。”
在魏伶俐看来,“这些改变终究会如星星之火,在秭归一中,我们一定会点亮一片永不落幕的星河”。
![]()
北师大相关负责人前往秭归一中开展“优师计划”县域工作专项调研
张驰虽然内心挣扎,但也清楚地看到,在当下拥有一份稳定且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已属不易。她计划读完在职研究生,努力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吕静对未来的期待依然乐观:“命运总会指引大家走向不同的方向,我可能偶尔会羡慕其他人在大城市看到的繁华景象,但对这里的生活状态还是很满意的。”
县域教育的难题依然存在,但希望并不渺茫。“通往未来的路上,每一个问题都是你成长的阶梯。多向别人请教,你不孤单。”黄月玫鼓励年轻的同行勇敢向前,踏实成长。
张驰说,每天夹在“心疼学生太累”和“不努力就没有出路”的纠结心态中不好受。但她鼓励自己向前看,期待自己和孩子们都会迎来真正的改变。学生给她写来一段寄语让她动容:“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您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所有梦想。”
明天清晨6点,张驰又要开始新的一天,那可能是梦想抵近的新一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
(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