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团队,在一类常见蕨类植物——乌毛蕨中,首次观测到植物主动促成稀土矿物形成的现象。该发现打破了“稀土仅能通过地质过程形成”的传统认知,堪称稀土产业的 “游戏规则改变者”。
![]()
图片来源网络
稀土可不是一种土壤,它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这些高精尖领域,是妥妥的战略资源。但长期以来,稀土开采一直是 “高污染、高能耗” 的代名词,环保难题让全球都头疼。而乌毛蕨所展现的“生物成矿”能力,为绿色、可持续的稀土提取技术开辟了新可能。
乌毛蕨实现稀土富集与成矿的过程,体现了其独特的生物学机制,具体可分为三个关键环节:
乌毛蕨根系具备特异性吸附能力,可高效捕捉土壤中广泛分布的稀土离子,解决了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分散、收集困难的问题。
接着,就通过植物内部的输导组织,把这些离子稳稳当当送到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里。
最后,稀土离子会先变成纳米颗粒沉淀下来,再慢慢自我组装、结晶,形成一种高纯度的稀土矿物 —— 镧独居石。
整个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完成,无需化学催化剂,而这其实是乌毛蕨的“自我保护” 机制!原来游离的稀土离子对植物细胞有毒性,乌毛蕨进化出了 “打包封存” 的本事,把有毒离子锁进稳定的矿物晶体里 “解毒”,没想到这给人类提供了最环保的炼矿范本。
再看看传统稀土开采方式,目前普遍采用“原地浸矿”或“池浸工艺”,简单说就是用大量强酸强碱溶液反复冲刷土壤、萃取稀土。数据显示,每吨稀土要产生 1000 到 3000 吨含重金属的废水,还有约 100 吨放射性废渣。这些废水会让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废渣还可能导致山体崩塌。而且开采出来的稀土还得复杂除杂,又费钱又不环保。
![]()
图片来源网络
这项发现不仅具有科研价值,更可能推动资源开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第一,我国作为稀土资源大国,长期面临开采与环保的双重压力。该模式可实现低品位、分散型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对高污染开采路径的依赖,为我国稀土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第二,目前已知的超富集植物近千种,乌毛蕨的案例提示更多植物可能具备类似成矿能力。未来结合基因工程与农艺优化,有望进一步提升植物的富集效率与适应性,推动规模化种植
更让人期待的是 “生态产业链” 的构建。以后采矿可能不再是开挖矿山,而是像种庄稼一样,在需要修复的土地上种植特定植物,等植物成熟后收割提取稀土。这种模式成本低、操作简单、生态兼容性强,尤其适合生态脆弱的矿区,真正实现 “发展与保护双赢”。
目前,赣州、广东的尾矿区已经开始试点,初步实现了 “矿区复绿 + 稀土回收” 的效果。虽然还有些瓶颈要突破 —— 比如乌毛蕨生长周期长、对土壤气候有要求,但这些都是技术发展中能解决的问题。
![]()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不起眼的蕨类植物里,解锁出稀土开采的绿色密码,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家的智慧,更证明了大自然藏着解决工业难题的答案。未来,当 “种稀土” 成为常态,咱们的高端制造业既能获得充足的战略资源,又能守护好绿水青山,这才是科技最动人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