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由中科算网算泥社区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研发实验中心发布的《2025 AI大模型开发生态白皮书》(共123页),系统梳理了全球AI大模型的技术演进、生态格局与落地实践,旨在为开发者提供全景式洞察与实践指引,助力其在AI浪潮中找准方向、实现价值。
一、全球市场现状与趋势
- 市场规模:AI市场迈向万亿美元级,生成式AI增长尤为迅猛,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用户规模超5亿。
- 技术迭代:从追求“能力”转向“可用性”,GPT-5在多模态理解、科学推理、代码修复等领域实现“智能涌现”。
- 投资热点:AI Agent、垂直行业应用、AI基础设施成为资本追逐的三大方向,企业AI投资从试点走向规模化。
二、中美技术路线分化
- 美国闭源生态:以OpenAI、Google为代表,通过API经济构建技术壁垒,掌控生态主导权。
- 中国开源浪潮:阿里、DeepSeek、智谱等厂商开放模型权重,以开源策略打破算力封锁,构建本土化生态。
- 技术特色:美国追求通用智能,中国强调场景驱动,在制造、金融、医疗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三、核心技术栈全景
- 开发框架:PyTorch稳居主流,AI Agent框架(如LangGraph、CrewAI)成为应用创新的“编排层”。
- 训练与微调:分布式训练驾驭万亿参数,LoRA/QLoRA技术让个人开发者也能微调百亿模型。
- 推理优化:vLLM、TensorRT-LLM等框架通过PagedAttention、量化、投机解码等技术,实现高性能部署。
- AI编程工具:GitHub Copilot、通义灵码等工具重塑开发流程,从“辅助”走向“原生”。
四、算力基础设施与国产替代
- 国家战略:“东数西算”工程重塑算力地理格局,智算中心成为AI时代的“新电厂”。
- 云平台竞争:阿里云、华为云等从“卖资源”转向“卖能力”,MaaS平台成为AI应用的“模型超市”。
- 国产芯片破局: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厂商在硬件性能上快速追赶,但软件生态仍是挑战。
五、开源模型生态竞争
- 四强争霸:Llama、Qwen、DeepSeek、GLM在性能、效率、成本上各具优势,形成多元竞争格局。
- 评测体系:客观基准(如MMLU、GPQA)与主观对战(如Chatbot Arena)共同定义模型实力。
- 平台双雄:Hugging Face是全球开发者的“模型广场”,ModelScope则更懂中国开发者需求。
六、应用落地与实践
- AI Agent:从“工具”变为“员工”,在企业流程自动化、决策辅助中发挥价值。
- RAG技术:从“朴素”到“高级”,通过智能检索与上下文压缩,解决大模型幻觉与知识更新问题。
- 垂直行业: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通过“模型+场景”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
- 多模态应用:文生视频、智能座舱、工业质检等场景开启“全感官智能”时代。
七、开发者生态与人才变革
- AI原生开发者:技能从“编码”转向“提问、编排、微调”,需具备业务理解与工程能力。
- 开源社区:成为AI时代的“新操作系统”,基金会、巨头、开发者共同构建生态引力场。
- 人才红利:中国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正将人口优势转化为AI创新优势。
总结与启示
本白皮书揭示:AI技术正从“模型驱动”走向“场景驱动”,从“通用智能”走向“行业智能”。开发者唯有拥抱开源、深耕垂直领域、掌握全栈技术,才能在AI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属于那些能将技术转化为真实价值的“AI产品思想家”与“生态共建者”。
报告节选
![]()
![]()
![]()
![]()
![]()
![]()
![]()
![]()
![]()
![]()
![]()
![]()
![]()
![]()
![]()
![]()
![]()
完整报告获取:三个皮匠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